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福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财政综合工作新作为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财政综合工作新作为
福建省财政厅
政策定得明白。聚焦财政综合业务和财政经济热点,基于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实地调研、跨部门协商交流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动态跟踪财政领域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和风险,及时掌握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堵点、空白点,制定和完善与财政综合主要业务相关的政策体系,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客观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着力追求财政综合政策定得明白、定得准确,力求有理有据、简便易行,力求所提政策建议取得实效。
政策受众明白。加强研读财政综合业务涉及的政策文件,积极对上和对外交流,更精准掌握相关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目标、内涵等,加强政策执行过程所遇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新教训的归纳总结,常下基层,常面对面与政策受众沟通交流,做好政策宣讲宣传、解读与释疑工作,有效帮助基层准确理解把握政策要求,提高财政政策执行效率与效果。
资金花得明白。增加财政资金补助项目的实地考察频率与比例,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以反推各地申报项目的质量。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强化资金使用环节的跟踪问效,共同建立结果导向的激励机制,如制定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激励方案等。立足省财政厅职能,引导各地财政和主管部门根据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申报高质量项目,严防资金申报和使用环节的浪费、腐败等问题,助力财政资金花得明白、用得其所、花出效益、增进公平。
(一)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好高质量政策“参谋”
一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形势分析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财政部经济形势分析相关会议精神,逐步摸索建立契合福建省财政经济特点的模版化分析框架,建立健全部门会商、处室协同、市县联动、基层联系点双向沟通、产学研合作等机制,充分发挥借调挂职同志的桥梁纽带和“探头”作用,建立立体化的数据信息源和智囊团,精准评估、着力提升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的精度,并以各类信息、专题材料、调研报告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共享分析成果,着力提高“附加值”。
二是加强眼前急需的财政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财政经济新情况,围绕中心工作,强化统计数据分析与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全省及各地市财政、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及时跟踪发现苗头性问题和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有效防范财政运行风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兼顾重大且长期的财政经济专题研究。稳步推进一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如土地市场、推进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等,着力推进中长期甚至超前的形势分析预测工作,力争取得富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形成和储备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二)坚决落实中央工作要求,积极做好收入分配制度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健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激励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助推器”。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联合组织、人社、审计等部门强化机关单位工资纪律和财经纪律,共同探索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激励机关事业单位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整机制。基于各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人才结构、财务状况,特别是横向项目收入结余和纵向项目可用于人员绩效支出的间接费用等情况,探索建立绩效工资分类核定与动态调整机制。匹配约束监督机制,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科学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逐步解决单位间收入差距矛盾,推动收入分配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
二是指导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完善岗位激励、成果奖励、项目奖励与创新创业收益分配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激励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分配倾斜政策,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核增、定向发放。
三是优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经费管理。完善财政拨款、上级补助、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类合法合规资金用于绩效工资分配的管理办法,明确哪些收入可用于发放绩效工资以及是否纳入单位总额限制范畴等事项。进一步明确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或不受总量限制的“白名单”项目,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完成重大专项工作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所获奖励、在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专利奖、标准贡献奖所得奖金及配套奖励、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现金奖励等。
(三)强化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助力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租购并举作为推进住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供给框架,“购”重“租”轻的局面尚需踔厉奋发加以改变。保障性住房供给包含租购并举的体现,如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是“租”、共有产权房为“购”,未来将继续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的财政政策,助力“购+租”的住房体系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提升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质量。研究充实和落实降低保租房建设和运营成本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专业化规模化保租房租赁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福建省“十四五”期间建设36.5万套保租房、福州和厦门新增保租房套(间)数占新增住房供应总套数30%的目标实现,确保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有房租”。同时,优化财政奖补资金的支持方向,如加大中心城区保租房房源筹集、存量闲置房屋改建保租房的支持力度、适度压缩对产业园区配建保租房的补贴力度与数量,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小户型、低租金、有得选、高品质、租得近、长租期”等多元租赁需求。
二是探索共有产权房建设与运营的财政政策。做好共有产权房与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的财政政策衔接,并与各级住建部门共商共创,探索推进共有产权房建设的财政扶持措施,满足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但买不起商品住房群体的购房需求。
三是摸索完善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的财政政策。支持地方推进政府购买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服务试点,加强保障房建设的监督检查与后续管理,提高中低收入者和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水平和幸福感。
四是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投融资机制。谋划建立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申报专项债、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项目融资模式,完善相关融资业务的财税支持政策,强化财政政策的社会资本撬动作用。
五是完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政策措施。为资金管理使用“定规矩”“定目标”,为资金效益发挥“定时间”,为资金使用主体“定红线”,为绩效出色地区“送奖励”,全力确保住房保障精准度与公平性。
(四)探索推进责任彩票公益彩票,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着力提升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更好引导社会公众通过购买彩票投身公益慈善。
一是完善责任彩票建设的政策体系。指导和提升彩票销售机构编实编细部门预算,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控,严控非公益事项资金支出,完善公益事项支出管理与监控。完善业务费和彩票市场调控资金分配机制,联合“两彩”中心和主管部门,从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销售人员、风险防控、应急管理、宣传活动、资助和举办公益活动等维度探索责任彩票发展水平考评与正向激励机制,激励各地加强责任彩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两彩”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充分调动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完善彩票公益金分配和使用机制。完善县级留成部分公益金管理,逐步建立使资金回归公益本性制度。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短板强弱项功能,探索建立项目库管理,完善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管理制度,引导各地储备和申报高质量彩票公益金项目,确保项目的惠民属性、建设进度与质量,建设完成后强化公益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宗旨的感知程度,切实提高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助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