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河南: “中原粮仓”撑稳“中国饭碗”
河南:“中原粮仓”撑稳“中国饭碗”
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庆业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河南财政牢牢抓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不断筑牢粮食生产根基。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已连续9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持续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南财政不断健全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省、市、县三级按6:2:2的分担比例筹措建设资金,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83.3亿元,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6成以上,平均每亩年增产150斤左右,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575万亩,“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不断强化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80.8亿元,对57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等给予补助,支持20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4312个水毁项目给予建设补助等。
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为确保耕地不撂荒、地力不下降,2018年以来,累计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相关资金543.1亿元,鼓励农民采取秸秆还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保护耕地地力,支持适宜地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全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5。
科技是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河南财政把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打好种业翻身仗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助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6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高水平建设农业创新平台。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9.9亿元,推动迄今为止全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河南落户运行,并以此为基础,高起点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集中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领域“顶天立地”。2022年,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支持中原农谷朝着“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加速迈进。
高起点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攻关。2018年以来累计下达资金2.4亿元,先后建设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119名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实施53个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等,培育了一大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技术成果应用面积超过6.2亿亩。
高标准培强扶优种业企业。2022年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河南省首只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种子研发、繁育、推广等领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省级涉农涉粮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培育了一批种业核心企业,其中河南种业龙头秋乐种业于北交所上市,11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针对河南小麦种子生产特点,指导省农信担保公司研发“良种担(小麦)”产品,累计担保超1.43亿元,惠及持证种子企业50余家。
广覆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2018年以来累计下达4亿元资金,支持洛阳农林科学院、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等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按照“一县一团”原则选派优秀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支持52个市县培育科技型特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累计安排资金8.7亿元,支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2018年以来,筹措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2亿元,补贴机具70万台套、受益农户达53.2万户,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3%。
周顺 摄
通过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收益、分散种粮风险,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有钱挣、有发展。
以财政奖补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严格落实产粮大县奖励、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资金293.9亿元,对113个产粮大县(含省定产粮大县)、22个稻谷主产县、49个产油大县予以奖励。2021—2022年,省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56.5亿元,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支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以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火墙”和“安全网”作用,不断创新主粮作物保险,2022年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县域全覆盖,提供风险补偿近1200亿元;2017年起引导市县因地制宜大力创新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目前已在全省98个县(市、区)开展食用菌、烟叶、苹果、辣椒等30余大类地方特色险险种,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00亿元。2020年启动苹果“保险+期货”省级试点项目,并支持保险机构自主开展红枣、鸡蛋、猪饲料等“保险+期货”产品,通过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目前已覆盖23个县区、提供风险保障25亿元。
以“政银担保投”机制破解农业融资难题。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应急续贷、支农支小等政策工具,构建“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贵慢等问题。2018年以来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50.83万笔、规模649.18亿元。
健全粮食流通和储备机制,把保障粮食生产和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予以保障,为粮食保供稳市奠定基础。
解决收购融资难题。建立健全市场化收购贷款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设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企业提供融资增信,防范小麦、稻谷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确保企业有钱收粮、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针对超标小麦收购处置,由省财政结合县级财政处置费用支出情况,予以50%的省级补助,减轻地方粮食收购支出压力。
足额保障储备费用。支持建立“省级储备为主、市县储备为辅”的政府粮食储备体系,研究制定省级储备粮财务管理办法,2017年以来,安排近10亿元,用于省级储备粮油贷款利息、轮换补贴、管理费用以及全省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全力支持粮食收储和轮换,增强粮食应急保供能力。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粮食经营企业保持合理的商业库存,形成功能互补、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
深入开展“优质粮食工程”。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以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重要抓手,2017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近20亿元,投资建设96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90个粮食质量检测中心,支持23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以及16个“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有效推动了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
周顺 摄
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河南财政通过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原粮仓”不断升级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支持打造万亿级农产品加工业。先后设立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粮油深加工等涉农涉粮基金,总规模达129.86亿元,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到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领域,累计投资144个农业类项目,培育出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白象、想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万亿级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推动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2018—2020年,累计筹措资金16.6亿元,聚焦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在全省打造了小麦、花生、蔬菜、茶、食用菌、林果、水产等117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肉、蛋、奶、蔬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2018年以来累计筹措资金38.4亿元,支持建设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80个农业产业强镇,构建以产业强镇为基础、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省县乡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新时代新征程,河南财政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擦得更亮,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为支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贡献更大的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