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牛犁:2022年经济形势回顾及2023年展望
2022年经济形势回顾及2023年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牛犁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GDP实际增长3.0%,低于预期增长目标,疫情三年年均增长4.5%,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增速;保供稳价成效显著,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就业基本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商品贸易出口达到3.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一位。
(一)供给侧呈现逐步恢复态势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长0.6%,连续三年增加。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长0.5%,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市场价格、有效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不断壮大,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7.4%,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9%和12.7%。智能绿色产品增长较快,充电桩、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0.3%、47.8%和45.5%。
服务业生产缓慢恢复。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2.3%,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0.1%。疫情对整体服务业带来严重冲击,但也不乏亮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和5.6%。
(二)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高位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2022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由1月的0.9%温和回升至9月的2.8%,12月回落至1.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9%,保持基本稳定。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稳步回落。2022年,PPI同比上涨4.1%,涨幅同比放缓4.0个百分点,由1月的9.1%逐月回落至12月的-0.7%。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5%。
(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2022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6%。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6万人,同比减少63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2022年,食品制造业、酒饮料茶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6.3%。能源生产持续增加,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45亿吨、2.0亿吨、217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9.0%、2.9%、6.4%;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83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有效保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等存量政策和新出台增量政策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释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
当前,尽管内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支撑未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缺口效应逐步回归。根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5.5%左右。受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当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存在较大产出缺口。随着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生产生活的正常化,2023年经济增速将向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归。二是基数效应。2022年我国经济出现显著下滑,2023年经济增速将在低基数基础上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三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不断壮大。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四是中长期规划支撑作用。部分国家和地方重要“十四五” 规划项目、新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逐步起到支撑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五是重大战略落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快落地,带来巨额绿色低碳转型投资机会。共同富裕和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任务的加快实施,将加快收入分配更趋均衡,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5.5%左右。
(二)供给侧保持较快恢复态势
工业生产趋于正常化。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积极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等因素带动下,工业将保持较好增势。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能力强等优势能够较快适应需求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持续显现。预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左右。
服务业生产快速修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曲线效应”,预计2023年二季度起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对服务领域的限制大大减少,居民出行意愿增强,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接触性服务行业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同时,前期服务业纾困政策的积极作用仍在持续,服务业企业压力进一步减轻,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
(三)国内需求动能有所增强
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从服务消费看,旅游、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有望回暖向好,餐饮消费加快修复。从重点商品看,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延期到2023年底等政策有利于释放社会购车需求;各地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适度补贴或贷款贴息,部分耐用品消费将趋于好转;各类政策推动住房消费将有所回暖,对家具家电、建筑装潢等相关消费的带动力有所增强。总体来看,居民消费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增强,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从基建投资看,前期大力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支持等举措将持续为基建投资增长增添动力。同时,交通运输、沿江沿边、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建投资需求。从制造业投资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利润回补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企业亏损情况依然较重,企业信心仍待重振,制造业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继续落实好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制造业投资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从房地产投资看,国家出台“金融16条”等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举措,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将有望降幅收窄、逐步回暖。主要房企已度过境外债券融资到期高峰,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房企经营困难依然较大,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望收窄。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左右。
外贸出口下行压力较大。受乌克兰危机、全球通胀压力处于高位以及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大,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将更加乏力,我国出口面临更多压力。同时,疫情以来贸易替代效应也随着周边国家生产恢复而进一步降低。预计2023年货物出口增长3%左右。
(四)物价涨幅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延续温和上涨。一是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产量再获丰收有利于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物价稳定的基础。二是目前猪肉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上涨阶段,将维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由于后期猪肉供给有保障,抑制肉价大幅上涨。三是居民消费进一步恢复,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将对物价涨幅形成一定支撑。四是货币环境总体宽松,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总体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将延续温和上涨态势,预计2023年CPI上涨2.0%左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一是全球经济减速下行、需求疲软、运价高位回落、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导致本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见顶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减轻。二是国内能源、粮食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成效显著,通胀预期回落将抑制工业品价格。三是宏观经济将总体回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品需求有所回升将对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总体来看,国内工业品价格将延续走低态势,预计2023年PPI下跌1.0%左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加力形成合力,从改善预期入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政策加力形成合力,优化五大政策组合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安排财政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与此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精准”即“结构要准”,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有力”即“总量要够”,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
三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既注重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注重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营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四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利用市场优势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重点是抓好稳就业工作,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二)从改善预期入手,部署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保持政府投资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的进口。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是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平台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亮明态度,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同时,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扩大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重视房地产风险的化解,要扎实做好保交楼,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的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此外,要重视防范化解中小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六个统筹
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二是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以质来开拓市场,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
三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四是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要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五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从而与国内大循环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六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从当下干起,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既要努力做好当前工作,又要前瞻性思考,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