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福建: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福建: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福建省财政厅
2018年福建省被财政部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目前共有7个改革试点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已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几年来,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改革条件和工作基础,积极推动各试点区域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治理等深化改革,探索机制,打造农村综合改革“福建样板”,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省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围绕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认真谋划,精心实施。省级财政加大投入,省直相关部门统筹要素资源共同支持,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力量,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一)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结合实际,确定福鼎市、延平区、上杭县等7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区域。各区域各具特色、优势突出,全省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合理布局。福鼎市以磻溪镇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为中心连片开展试点,在扶贫开发基础上改革创新;延平区以巨口乡国家级传统村落村头村为中心连片开展试点,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进行改革创新;古田县以竹岭村为核心探索“红绿相间谋振兴、老区苏区新振兴”路径,形成环绕古田会址红色核心景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试点方案,全力抓好各项工作推进落实。省财政厅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处室做好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试点县和乡镇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按照方案确定的改革任务、项目安排、时间节点具体抓好组织实施,切实把目标任务落细落实。
(二)落实责任,建好项目。试点区域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的项目清单、机制清单、责任清单,细化阶段目标和年度计划,落实主体责任和责任分工,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定期研究分析试点进展情况,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用地、技术等困难和问题,做好协调、指导和督促等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建成、早形成创新性机制成果,为农民增收、村集体增收和农村事业发展发挥改革先导性作用。
(三)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坚持以解决问题和机制创新为导向,并以创新成果来检验农村综合性改革成效。围绕确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等主要机制内容,做好项目与机制联结,抓好项目承载的机制落实,努力做到补助建机制、机制有长效,把试点试验成效落到农民增收优结构、增渠道,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形式、活机制,绿色发展有抓手、高质量,乡村治理成体系、强功能上,形成示范性机制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动力。
(四)农民主体,共改共享。充分尊重农民愿意,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和农民主体作用,运用一事一议等机制和做法,深入推进试点试验工作。项目立项、项目建设地点、任务、投资、资金使用等情况及时公示公开,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让广大农民参与改革试点过程。试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革成效充分体现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试点成果。
(五)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用好中央补助资金,加大地方支持投入。截至2022年底,共下达省级以上财政资金6.7亿元,补助资金由县级统筹使用,制定资金分配办法,确定项目资金投入方式和补助金额。各地根据试点内容、工作进度等因素,采取资金整合、以奖代补以及部分资金以入股方式投资参与改革项目建设运营、分红收益作为村级集体收入等形式,统筹利用相关资金,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形成财政奖补、村民筹资筹劳、村级集体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对绩效较好的给予正向激励,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调动积极性、创造性,争取更好试点效果。
近年来,福建各试点区域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实践,形成显著改革成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 有效盘活闲置资产,“百年土厝”变“生态银行”。
延平区巨口乡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土厝是乡里最宝贵的资源,是品味巨口的关键词。巨口乡围绕村级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四项改革重点和目标任务,实施“古厝生态银行”模式。通过搭建集古厝收储、信息发布、流转经营、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组建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委托、管理,激活农村闲置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打通“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近年来,通过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共整合土厝200多座,修缮古厝200多座、校舍礼堂14幢,引导古厝改民宿40多幢。在这一过程中,吸引社会资本和各类人才,带动乡村旅游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巨口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一是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更加稳定。打造全域旅游小镇、艺术乡村,特别是与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建成闽北乡村干部学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培训功能齐全、孵化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训基地,可以承接全国各地乡村基层干部培训。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聚集,带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为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奠定坚定基础。与试点前相比,试点区域8个村集体经营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8%、19.2%。
二是乡村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全面开展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对接“南平机制”,设立科特派工作站,确定16名科特派工作人员,开展文创设计、现代农业产业、旅游特色村等服务。
三是生态文明发展机制更加健全。组建“五联共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总结提升“万人保洁”机制,建立党员联户“垃圾分类”制度,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扶贫第一村”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是“中国扶贫第一村”,通过政策集成创新,资源要素集中投入,推动试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在试点区域推行“中心村大党委”试点,通过党员先锋指数、“晨巡晚议日结”“党群双向互评”等,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重塑村民守法、村风淳朴,对公共事务人人关心、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产业带动。依托试点区域的资源禀赋,主动融入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圈,大力发展茶叶加工、食用菌栽培、大棚种植等农业产业,打造农旅、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新业态,初步形成了以茶叶、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并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村集体通过投资入股、盘活闲置资产、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变股金,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一革命四行动”,通过改水改厕、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水街沿线景观带、畲族风情购物街、坡屋顶改造等一批环境整治项目,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面貌焕发新颜。
四是坚持数字赋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村务公开数字平台,借助线上窗口公开村内党务、政务、财务等信息,推送“三农”政策、社保医保缴费、农业补贴等信息以及普法教育,有效扩大惠农政策和信息宣传覆盖面,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试点,试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试点区域中心村赤溪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试点区域其他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赤溪村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
(三)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杭县古田镇是红色圣地、绿色福地,充分利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三者有机结合,建设环绕古田会址红色核心景区的乡村特色景观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让革命老区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一是突出打造“红古田1929”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项目议事规则、村务全面公开等村级治理机制,实现村级阳光治理,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参与农村改革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二是大力推进集体资产盘活用活。以村、组、户土地入股形式建设“三农服务中心”,引进旅游、文创项目,实现村庄资产的有效利用,镇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43元,比2016年增长28.70%。
三是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镇区风貌改造提升、镇区综合整治提升、镇区民生示范等工程,各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