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财政前行力量
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财政前行力量
湖南省财政科研所 宋高胜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财政干部,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从政治上思悟,也要从政策上把握,还要从行动上落实。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团结奋斗”作为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鲜明主题,是从百年党史中获得的一项重要启示,也是党和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意志和行动,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任务艰巨而繁重,无论是落实稳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要求,还是破解当前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无论是牢牢守住政府债务风险底线的政治担当,还是解决基层财政运转及“三保”难题,等等,更加要求财政干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干劲,推动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力求上下联动、执行有力,左右协调、衔接有序,以团结提升政治素养,以团结形成工作共识,以团结汇聚奋斗力量,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贡献。
牢牢把握“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基于新时代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向全党同志提出更高标准的政治要求。作为财政干部,要始终保持“三个务必”的历史清醒和行动自觉,秉承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在践行初心使命中服务保障大局、增进民生福祉,在艰苦奋斗中狠抓增收节支、厉行勤俭节约,在坚持斗争中严肃财经纪律、统筹发展安全,切实提高攻难关、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能力。
牢牢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实践要求。“五个必由之路”是党以高度历史自觉深刻总结的规律性认识,蕴含着新时代中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理论逻辑,为迈向新征程提供根本遵循。面向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事业,财政干部要增强坚持“五个必由之路”的实践担当,用党在政治保证、道路选择、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鲜活经验指导财政实际工作,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财政任务、财政路径,嵌入财政管理改革和创新发展各个环节,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
深刻理解“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内涵。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做好新时代财政预算工作指明方向。在实践中,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应在中央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的实际,调方向、补短板、优结构。比如优化税制结构,探索建立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等占比;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体系,实行差异化共同事权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突出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探索开展政府收入绩效管理。用好绩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
深刻理解“增强重大战略财力保障”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要树牢“大财政、大资产、大预算”理念,增强重大战略财力保障。要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大原则”“九个本质要求”精准施策,用好财政资金、盘活国有资产、深挖国有资源,增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财力保障。立足湖南,就是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要事,确保支出安排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三个高地”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为实现“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深刻理解“以消费为主导的扩大内需”内涵。扩大内需,关键是扩大消费,提振居民消费。财政政策应找准发力点,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消费预期,增加消费场景,增强消费能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财税优惠政策适当向农民、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群体倾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保持宏观税负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汽车等大宗消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引导居民消费,助推内需潜力释放。
有效回应“推进财政理论创新”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财政如何在助推各个发展目标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需要新的理论支撑。目前,财政改革发展大踏步向前,推进财政理论创新,用于有效指导中国特色的财政事业迫在眉睫。如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合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其具有五大特征,增强重大战略财力保障的财政实践,已经远远走在财政理论前面。要积极推进财政理论创新,着力构建现代财税体制理论框架、现代财税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知识体系,为财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有效破解“情况明了、对策难求”的新挑战。财政科研工作已经由“情况不明、对策乏力”向“情况明了、对策难求”转变。过去,只要找准问题,找到原因,就能较好解决问题;现在,问题再清楚、原因再透彻,解决问题也极不容易。比如如何兜牢兜实基层“三保”问题,尽管财政部门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仅靠财政部门难以有效根除问题。财政科研要加强宏观问题研究、宏观视野训练、宏观人才培养,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通盘考虑政治、经济、金融、法律、大数据等众多因素,找准破解财政实际难题之策,为新时代财政事业发展赋能助力。
有效完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新任务。党的二十大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作出明确要求,财政干部要统筹资源力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基层、返企业、进园区,摸实情、解难题、促发展,形成一批在决策层面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推动有效解决财政实际问题。如围绕“做大财政蛋糕”“保障基层运行”等重点领域扎实开展研究,针对国有企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等国有资源资产资金低效运行、沉淀浪费等问题,探索国有“三资”提质的有效路径;针对市县财政“三保”问题,研究破解基层“三保”的可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