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民心”“初心”同频共振 谱乡村振兴新曲

作者: 财政部派驻永胜定点帮扶工作队队员、崀峨村第一书记 符永鑫
来源:中国财政公众微信号 2023/01/19

“民心”“初心”同频共振

谱乡村振兴新曲

财政部派驻永胜定点帮扶工作队队员、崀峨村第一书记  符永鑫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云南省永胜县程海镇崀峨村是财政部派驻第一书记的帮扶村,也是永胜县原94个贫困村之一。2020年5月,在财政部驻崀峨村第一书记颜铭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下,崀峨村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村内生产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无路可走”“无光可照”“无水可喝”的贫穷落后少数民族山村,逐步向“路路通”“户户流”“家家亮”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转变。2021年7月,按照财政部统一安排,我接过了崀峨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接续奋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访民情听民意,牵挂崀峨百姓“心中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刚到崀峨村,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干部走村串户,了解每一户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总体情况,尤其是61户(210人)脱贫户、监测户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倾听村民们关于崀峨村发展的心声,汇聚来自最基层一线的智慧。在深入走访中我们发现,崀峨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烤烟种植和牲畜养殖,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价值链短,增收渠道少、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还有部分脱贫户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阻碍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


图片

图片

虽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但队员们仍能深深感受到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对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坚定信心、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强烈愿望。走访中,乡亲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第一书记带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村里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希望第一书记能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强组织聚人心,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只有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因此,工作队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凝聚崀峨村“程、海、王、罗、毕、巴”六大姓氏2800多名村民人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图片

图片


一年多来,工作队严把政治关,配合好村党总支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严肃党组织生活,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召开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大会;积极举办“歌声飘过一百年”“干部规划家乡”“云天化滇西党支部联农联学联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向各党支部发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等学习材料,开展“第一书记讲党课”系列宣讲活动;持续推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实践活动,让党支部书记及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日常工作中冲在一线,发挥“带头示范”效应;在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过程中,规范执行工作要求,实现村务、财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村民们更加信任党员干部,愿意跟从党组织的带领。


通过持续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崀峨村党员带领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充分理解认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探索和明确产业振兴的方向。

图片

图片




融产业提价值,打出产业振兴“组合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着力拓展种养殖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蓄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崀峨村产业振兴的系列“组合拳”。崀峨村产业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思路,“一条腿”是延续种植玉米、烤烟等传统农业,“另一条腿”是发展食用玫瑰、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崀峨种植烤烟有27年历史,种植技术成熟、烟叶品质较好、收入比较稳定。每亩烤烟销售额能达到5000—5500元,每亩年纯收入能达到2700—3200元。在农户家开院坝会的时候,总能听到大伙说,“符书记能不能为我们再争取点烤烟亩基?我们会种烟、有力气,还想多种一些,为家里再多赚些钱。”工作队积极联系,协调省、市、县烟草专卖局,为崀峨村争取了数百亩烤烟亩基,其中为52户脱贫户、监测户每户增加了3亩面积,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800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创造了良好基础。


考虑到烤烟亩基增长空间有限,工作队必须与村民一起找到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崀峨村总体地貌呈山区分布,平均海拔2150米,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约750毫米。经过党员干部试验种植后发现,崀峨的海拔、气候与平原坝子相比,更加适宜种植食用玫瑰和食用菌。食用玫瑰花加工成玫瑰花茶后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但对种养管护和生产技术要求比较高,对年纪较大的农户来说并不合适。而平菇、榆黄菇等食用菌管护难度不大,农户将已有的烤烟房进行简易改造后,就能稳定生产。只要菌包供应及时,一年能生产4季食用菌,为每户增加2000多元收入。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把发展食用玫瑰和食用菌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口。2022年以来,工作队积极申报2个产业发展项目,争取到160万元项目资金,引进2名经营管理人才,举办3次食用菌种植培训,在全村范围内推广种植食用菌,帮助村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崀峨振兴(丽江)食品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工作队重点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创建崀峨村食用菌生产试验车间,建设食用菌菌包小型生产线,初步达到日产量500包菌包;另一方面,建设高原玫瑰花代用茶生产线,推动崀峨食用玫瑰商标注册,获得玫瑰花茶生产认证,对接市场主体,助推玫瑰花等美丽绿色产业发展。目前,两条小型生产线已经初步成型,食用菌菌包生产即将开工,经过试生产调试后,将稳步提高村民收入。


图片

图片

截至目前,崀峨村人均纯收入已从2020年的13063.31元,增长到17878.49元,预计到2023年将突破20000元。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笑容更灿烂了,村民毕金才拉着我们的手高兴地说,“第一书记来了,我们就更有奔头了。”




修水渠扩道路,弹好和美乡村“协奏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工作队大力协调下,2020年以来,崀峨村硬化12公里各村组之间的道路,安装435盏路灯,方便了群众出行;修建长达6公里的饮用水管网,让群众告别了吃水难;在村内建设10个垃圾中转站,并为每家每户分发2个垃圾桶,新购置1辆垃圾清运车,确保群众生活垃圾及时清运,村民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财政部各单位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崀峨村还建设了1个农贸市场、1个乡村少年宫,推进民族文化广场、坝体公园、绿地文化广场等3个广场建设,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崀峨村的灌沟设施年久失修,有些地方随时都可能塌方。带上村委会干部和两位小组长,我们一起查看了崀峨农业的“生命线”——马驿坪灌沟。这是一条上世纪60年代全村村民耗时5年挖掘出来的灌沟,从海拔2400米的马驿坪水库引流到崀峨村,覆盖了沿线6000多亩农田的灌溉,是农业产业的命脉所在。这是一件关乎全村生产的大事,工作队立刻前往县、市、省有关部门协调相关项目和资金,经多次协调,云南省财政厅批复了项目申请。马驿坪灌沟终于可以修复了,村民们欢欣鼓舞,不少人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修建。


为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崀峨村陆续开展了“卫生旱厕革命”“门前三包评比”“党员卫生整治”等和美乡村建设行动,还制定了自来水运营管护承包制、环境卫生分片承包制等村规民约,通过一系列举措让村民们自发爱护环境,自觉推动产业生产,自动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崀峨村在财政部工作队的帮扶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党员的初心和全村的民心同频共振下,日子过得越来越好,61岁的脱贫户张锡兰脸上洋溢着幸福说道:“好日子还长着呢!”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