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肖庆红:勇挑重担 确保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见行见效
勇挑重担 确保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见行见效
江苏省徐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庆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财政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徐州财政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鼓足“挑重担、扛重责”的精气神,大力实施增收节支、保障基本、提质增效、防范风险“四大工程”,统筹政府性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管理,突出抓好稳经济政策、盘活存量、民生支出保障、防范化解基层财政运行风险“四张清单”,咬紧目标、加压加力、狠抓落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财政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为推动徐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022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退税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紧平衡加剧、运行压力加大。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大力实施增收节支工程,在配置财政资源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加强对发展大局大势的分析,把握重点、分清主次、明确缓急,动态优化支出结构,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
一是抓好收入组织工作。科学研判收入形势,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发挥税收协同共治效能。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加快推进市级房屋土地资产盘活工作,加强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完善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准确把握中央、省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可用财力。处理好组织收入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关系,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发展培育财源,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二是强化“四资”统筹监管。围绕“资源提效、资产盘活、资本增值、资金增效”总体要求,梳理制定“四资”统筹任务清单,配套补充“四资”统筹重点项目,强化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挖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国有企业闲置低效资产等盘活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打造徐州“四资”统筹管理样板。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梳理、抓好落实财政资金统筹清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动态平衡。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支出标准,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领域。严把预算执行关,严控预算调整事项,严格预算支出管理,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从严从紧控制追加预算。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加强直达资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放大财政资金效益。灵活运用政府债券、产业引导基金、PPP模式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完善多层次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争创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深度参与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强化用地、用工、用能等要素保障,切实通堵点、破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着力实施保障基本工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的公共财政导向,重点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民生保障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已梳理制定稳经济政策清单27项,加快推进落实落细,重点对中小微企业实施纾困帮扶,通过保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保民生。严格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等的作用,支持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用足用好富民创业贷,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强化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二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落实《徐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等资金管理机制,堵塞管理漏洞。规范履行民生支出责任,切实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的民生兜底保障。积极安排财政资金,优先足额满足疫情防控资金需求。
三是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参与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土地出让收益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落实各项惠民惠农补贴政策,合理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支持保障粮食安全,加大农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加强高级储备粮监督监管。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稳定,支持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依靠改革破难题、增动力,将各领域、各方面的政策进行系统重塑和综合集成,形成科学、高效、完备的财政保障制度体系,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用在刀刃上,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优化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制定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方案,做好省与市、市与区财政结算。加强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建立健全财政库款监测保障管理机制,提升财政库款管理水平。深化政府采购相关改革,继续推进电子化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
二是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把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围绕民生保障等专项资金使用、政府性债务管理、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等,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力度,推动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制定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方案,提升财会监督水平。
三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完善评审指标体系,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化建设与应用,促进财政评审效能最大化。研究制定市级PPP项目中期评估办法、操作规程,完善市级PPP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支农资金供给方式。优化环保支出结构,保障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要实施防范风险工程,树牢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筑牢国家安全财政防线。
一是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要求,积极申报重点项目债券资金需求,强化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全流程监控和闭环动态管理,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按照“储备入库一批、发行使用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要求,提前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常态化储备工作,充分发挥专项债券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作用。
二是防范化解基层财政运行风险。“一地一策”梳理县(市)区财政运行、债务管理情况,形成基层运行风险管控清单,指导帮助基层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发问题,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加强财政库款管理,建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反馈机制,合理控制库款规模和保障水平,防范清理暂付性款项风险。防范“三保”支出风险,优先足额安排支出预算,按月监测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配上级财力性补助资金,适当向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地区倾斜,支持基层财政兜牢“三保”底线。
三是全面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坚持将年度化债计划作为底线任务,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组织,统筹各类资产资源,加大化债力度,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年度任务。严格按照“控总量、减数量、调结构、降成本、促转型、建机制、压责任”的总体要求,确保经营性债务管控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将债务风险等级和债务率降至合理水平,牢牢守住债务率不反弹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领导是财政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持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财政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