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四川达州: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 四川省达州市财政局 李敏 熊洁 李晓军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12/27

四川省达州市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有效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坚持全域统筹,突出市县联动,加强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服务指导,集中优质资源,建成了一大批优质粮油、富硒茶叶、特色果蔬、稻渔综合种养等现代农业园区,为达州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达州市已创建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3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


明规划、强行动、抓核心 有序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立足“三大先行”,找准切入点。达州市立足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质资源,高位推进。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聚焦达州现代农业“9+3”产业体系,制定《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结合产业现状,重新审视短板和弱项,邀请高水平农业规划团队把脉问诊,进一步明确各地省级园区主导产业,帮助制定“一对一”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坚持政策先行。出台支持政策,从2019年起每年市本级安排2000万元作为园区建设专项资金;2021年市本级财政新增10080万元衔接资金,50%以上支持园区粮食、生猪、肉牛、茶叶、苎麻等重点产业发展,2021年市本级支持园区建设专项资金达2300万元;新增全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货款风险补偿金贷款5.45亿元,累计达到11.7亿元;2022年已到位中央财政投资3000万元,补助开江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级财政支持2021年度省级园区奖补资金2500万元。三是坚持服务先行。制定《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专家服务团队管理办法》《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攻坚行动方案》《达州市支持开江县、大竹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事项清单》等管理措施和服务方案。对省五星级及以上园区实行市领导专班推动、其他省星级园区实行县(市区)“一把手”推动、市级及以上园区实行专家团队精准服务,形成“一园一领导挂包、一园一专班推进、一园一团队服务”工作机制。

突出“四大行动”,紧扣关键点。紧扣“优基地、强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四大关键,对标补短,追赶跨越,实施“四大行动”,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一是实施基地建设提升行动,做实产业基础。率先在园区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重大涉农项目,补齐基础短板。在发展方式上,推行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在设施装备上,实行“五网配套”,推进“五良融合”。全市已认定园区种养循环覆盖面达90%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达45.7万亩,机械化耕作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做强产品加工坚持“抓二带一促三”,将农产品加工纳入达州市“6+3”重点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做大做强。坚持“内育外引共发力”,培育东柳醪糟、巴山雀舌、天王牧业等十亿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园区建设领头羊,引进德康、正邦、蓝润等“三类500强”集团企业8家,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三是实施品牌建设突破行动,做大农业品牌。率先在农业园区推广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加快提高品牌知名度;率先在园区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现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全过程可追溯;率先在园区开展“三品一标”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保证园区农产品优质安全。目前,达州市已认定园区现有国家标准2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有机产品34个,绿色食品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四是实施新兴业态培育行动,做优产业融合。坚持园区与美丽乡村同规划、同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园区成功打造大巴山茶文化原乡、开江稻田嘉年华等精品景点15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7个,成功举办了西部小龙虾节、喊山开茶节、乌梅旅游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

把握“三大核心”,抓住着力点。将助农增收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锲而不舍培优经营主体、做优科技支撑、创新利益联结。一是培优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和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在园区率先实施产业化联合体、高素质农民培训等项目,精心培育一批园区领军人物,与农户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带入大产业,分享全产业链收益。目前,已认定园区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62家,省级以上家庭农场26家,产业化联合体15家。二是做强科技支撑。立足园区建设现状,围绕种业、装备、加工等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31家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49个专家工作站,搭建了58个数字农业信息平台。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合作,重庆帮豪种业与渠县建立水稻种业研发合作关系,达州市农科院与重庆三峡农科院联合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议书》,实现园区大联合大协作。三是创新利益联结。健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基地就业、土地流转、参股经营四种模式,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受益、园区增值,园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7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1.2%。

图片


特色突出 保障有力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势凸显


(一)园区规划聚焦特色,探索出差异化发展新路子

突出“硒”有元素,坚持绿色发展。万源市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中突出“硒”元素,以“富硒茶”为切入点,充分借力东西部协作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用心铸造万源富硒茶产业优势,建成富硒茶集中成片标准化基地核心区1.17余万亩、实现总产值1.7亿元,带动全市茶产业规模突破30万亩、产值超15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千亿级茶产业规划和全省茶产业建设。

坚持多点多极,扩大辐射范围。宣汉县围绕宣粮油、宣牛、宣猪、宣药、宣果、宣茶、宣鱼、宣菌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全县现有农业主导产业明显、规模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完善、主体带动有力、品牌培育有效的23个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纳入宣汉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对象,建立园区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环境承载力为基准,按照“两环串多园、产业相互融合、区域协作共赢”的总体思路,规划形成了“1+3+6+N”四级园区创建体系(即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认定一批县级园区),涵盖8大优势特色产业,辐射覆盖各乡镇。

聚焦主导产业,带动园区发展。开江园区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5.9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50%,水稻年产7.95万吨,产值达12.7亿元;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循环养殖虾蟹,年产量1140万斤、年产值12.5亿元,实现了“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优质稻、大闸蟹、小龙虾亩产综合效益基本实现“千斤粮万元钱”。产业园汇聚了鑫谷粮油、民生渔业、大胃王等龙头企业40余家,建有达州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和20万吨粮储中心,“稻田+”产业加工转化率达76%,加工业产值与种养殖业产值比达到了3.07︰1。

种好“小产区”实验田,铸就“大名片”效应。通川区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中围绕基础农业、健康农业、智慧农业和园区农业“四个农业”推动通川农业“小产区”向精致农业“大名片”转变。重点发展川粮油、川猪、川菜、川果、川茶、川药材六大主导产业,坚持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筑牢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图片


(二)政府支持聚焦生产要素,探索出科学引导、规范管理、重点保障的体制机制

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大竹县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全面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同时对农户单户自主流转承包土地、农户委托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承包土地、集体四荒地等“三类土地”流转程序进行规范,鼓励园区内农户以土地入股、委托管理等方式流转土地,有效推动土地要素规范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5.65万亩,流转率达17.81%。

在资金要素保障方面。一是抓好涉农资金整合。通川区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全区1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累计完成总投资8.2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7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4.5亿元。二是强化专项资金保障。大竹县财政每年预算85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21年投入1.2亿元用于支持省星级园区提升、省级园区培育、渔米之乡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建设,积极引领社会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集聚入园。宣汉县每年县本级财政安排2500万元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上每年按不低于省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并将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50%部分投入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撬动金融资本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吸引12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江县通过财政贴息和农担担保等方式,撬动近2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发放集体经济组织及民生渔业贷款资金0.2亿元;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园区建设,融资4.5亿元;通过资本入股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撬动企业投资12.3亿元,参与园区效益单元开发建设和创客培育,带动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00余个。

在科技要素保障方面。大竹县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任职兼职和开展技术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备1名以上农技专家,通过开展“网上教学”“现场问诊”等方式,帮助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效破解农村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开江县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机械化,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覆盖全县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2500套,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京东农场4个,规划启动建设稻渔之窗数字农业展示平台、MAP技术服务中心、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以及智能大棚,园区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


图片


创新方式  强化支持  助推达州“三农”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入增长机制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农业主管部门争取上级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及时掌握国家、省级相关部门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多方位了解和掌握项目信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央直达资金、专项债劵等政策机遇,加大国有平台公司的融资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带动园区发展。二是建立现代农业园区逐年增加投入机制。市(县、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进一步修改完善市级培育、奖补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调整市县两级资金的投入比例,调整基础设施类补助比例,对园区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更加灵活务实,可以先建后补。三是激励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增加对涉农企业的投入。全面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政策,有效缓解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的资金压力。抓住金融普惠制改革契机,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各类保险公司开发特色农业保险,扩大保险种类和规模,降低园区经营风险。

(二)加强财政资金审批监管,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严格管理项目资金用途。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纳入达州市涉农资金项目库管理,按照涉农资金项目库管理流程,做好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公开公示、下达项目建设计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和绩效评价等。项目建设主体必须严格执行项目计划文件,不得擅自变更建设的内容、地点、性质、标准等。各主管部门做好项目管理,根据每年度达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预算安排的资金量,制订产业园项目建设计划,报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每年第一季度前完成项目申报。

二是严格管理项目资金拨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实施方案以及核定项目进度情况向县财政部门提出资金预拨方案。各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和建设合同等进行支付,按照项目立项后预拨、工程进度和工程验收通过后分批分期拨付的办法进行。

三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财政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切实履行涉农资金使用监管主体责任,会同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不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不用于偿债和非生产性支出。强化项目绩效管理,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制定相应的绩效目标,加强专项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运行监控,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政策调整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强化跟踪问效机制,各实施主体自行承担资金使用管理的相关责任,责任主体负责落实监管责任,负责对所管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责任编辑:吕怡慧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