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孟祥会:坚决坚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开创龙江财政新局面

作者: 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孟祥会
来源:中国财政 微信公众号 2022/12/21

孟祥会:坚决坚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踔厉奋发开创龙江财政新局面

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孟祥会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立志千秋伟业的使命担当擘画美好发展蓝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纲领、总指引、总动员。黑龙江财政将把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科学谋划财政工作,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服务振兴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定不移拥护“两个确立”,打造以政领财、与时俱进的创新型财政


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财政部门做具体服务保障工作,必须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力打造创新型财政,及时有力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财政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一是创新理财思路方法。完善财政资源“大统筹”长效机制,加强“四本预算”、存量与增量资金、财政拨款收入和非财政拨款收入等统筹,切实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服务振兴发展,做到多渠引水、同向发力,更好地保障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地。二是创新预算管理模式。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三是创新财政体制机制。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起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调控有力、服务精准的发展型财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财政部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发展型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有力有效地推动发展、厚植财源,加速甩掉“吃饭型财政”的帽子。一是着力固底板,稳住市场主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用好用足减税降费、普惠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为市场主体送去“及时雨”、吃下“定心丸”,为黑龙江发展留住青山、稳住未来。二是着力补短板,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机遇期,积极主动创新项目筹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长远发展基础。三是着力铸新板,推动产业振兴。聚焦构建“4567”现代产业体系,系统化重塑财政扶持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振兴系列计划、规划和政策落实,强化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和绩效评估,优化产业园区和开发区承载功能,助力全省加快“换道超车”。四是着力锻长板,释放发展优势。围绕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进一步增强全省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完善乡村振兴资金筹措保障机制,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助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坚持财政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完善落实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厚植黑龙江现代化建设的绿色本底。


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打造保障坚实、公平普惠的民本型财政


财政工作关系民生保障和民生福祉,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力打造民本型财政,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助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财力保障突出“持续性”。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落实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增强民生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二是资金投向突出“精准性”。做好常态化调查研究,优化财政民生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完善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入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推动各类民生资金快下达、准投放、严监管,更加精准高效地惠企利民。三是制度设计突出“均衡性”。围绕“兜底线、促均衡、保重点”目标,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更好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的作用,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财力薄弱地区倾斜,足额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合理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新增项目和规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打造风险可控、更可持续的稳健型财政


财政运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加力打造稳健型财政,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既要注重壮大财政实力,为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充足资源保障,也要把握好财政支出的时度效,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是精准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强化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常态化开展隐性债务排查,做实做细包联工作,推动高风险地区防范化解风险,多渠道化解政府性债务,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二是兜住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完善落实“三保”支出保障机制,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测预警,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加强新出台政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按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三是坚决防范次生风险。科学研判、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助力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有效防止其他领域风险向财政传导,确保财政运行安全。


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打造管理科学、治理高效的法治型财政


财政部门必须坚定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力打造法治型财政,依法依规履行财政职责,不断提升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在法治轨道上加快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向财政管理要效益。完善地方财政法规制度体系,依法依规履行预算执行、政府采购、政府性债务、国有资产、国有金融资本等管理职责,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促进提高财政资金资产使用效益。二是向财会监督要效能。完善落实财会监督机制,推动构建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强化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加强部门预算闭环监管,对转移支付实施全链条监督,做好对地方政府债务、财政运行、“三保”等方面的持续监控。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案件。三是向数字赋能要效率。巩固拓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成果,健全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大智移云”技术应用,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进一步提升财政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扛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勤廉型财政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我们必须牢记“三个务必”,坚决贯彻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持续推进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加力打造勤廉型财政,推动财政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财政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和激励并重,完善落实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激励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三是持续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强化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培养,进一步增强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本领。强化真抓实干的担当意识、马上就办的效率意识、争先晋位的进取意识、一丝不苟的精细意识,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四是持续加强纪律规矩建设。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深化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各项监督要求,抓好内控制度执行,主动接受、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问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