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政这十年 | 宁夏:在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大考中书写宁夏财政答卷

作者: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11/29

在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大考中书写宁夏财政答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推进经济平稳增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助推宁夏阔步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统筹收支确保财政稳健运行,财政综合实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6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0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税收收入从207亿元增长到300.7亿元,年均增长5.4%2012—2021年,自治区共争取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补助7727亿元,年均增长8%,自治区补助市县一般公共预算6368亿元,年均增长9%2012—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突破1万亿元,达到12319亿元,从2012年的86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27.9亿元,年均增长7.3%,财力稳步增长,为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迈出重大步伐。


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2016—2020年,累计投入468亿元,脱贫人口人均投入5.8万元,人均投入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110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二是扎实做好财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全面、准确把握三农工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2021—2022年,全区每年投入资金100亿元左右,其中,两年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8.8亿元,每年安排衔接资金12亿元。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占比达到54%以上,年均整合33亿元左右,充分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充分用好衔接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直达资金监管平台、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实时掌握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情况,实现穿透式监管,确保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


完善财政政策的操作性、针对性,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支持创新驱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017—2021年,自治区财政累计安排168亿元,其中财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54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宁夏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6.83%,在西部12省排名第三位,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2012年以来,累计安排人才专项资金14亿元,支持全方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梯次化人才培养和三级人才奖励体系,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二是统筹财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预算、地方政府债券、特别国债等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有力保障银西高铁、城际铁路、沿黄生态经济带等重点项目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项目建设。投入55.8亿元支持十大工程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银昆高速PPP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总投资261.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85.1亿元。


三是出台有效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21条财政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在西部省(区、市)率先顶格出台小微企业六税两费、支持九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让利于企业和群众。2017—2022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548.5亿元,成为全国税费优惠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2022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区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220.4亿元,是去年减税降费规模的3倍,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163.3亿元,新增减税26.2亿元、降费6.8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24.1亿元。累计为1.35万户小微企业办理退税45.8亿元,政策措施及时落地,纾困稳企效果显现,有效推动全区经济较快增长。设立总规模100亿元先行区建设投资基金,全面支持九个重点产业高效发展,黄河绿洲奶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纳入2021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的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决做到生态环境保护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决不能省,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健全财政资金、政策、项目统筹保障机制,集中财力支持大保护、大治理。2013—2021年,自治区财政累计用于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1152.4亿元,年均增长10.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3年的8.8%提高到2021年的12.3%。精准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集中财力727.1亿元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全区环境容量、质量明显改善。2021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2022年,按照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力扩大有效投资、下大力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等要求,集中力量谋划重大项目,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评审中亮点频闪,累计获得资金支持55亿元,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39亿元,争取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11亿元,吴忠市国土绿化试点获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2亿元,中卫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得资金3亿元。


聚焦民生领域,确保重大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一是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统筹安排用于民生领域。2012—2021年,累计民生支出9333亿元,每年坚持将75%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县三保及刚性支出动态监控系统,连续三年三保财力保障倍数达到2倍。2021年,扎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案例荣获财政部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生动案例一等奖,并作为正面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普及。


二是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以省为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被列为国家级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七位。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9年保持在5.4%以上,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通报的2020年各地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16项增幅指标中,宁夏10项指标排名第一位。


三是大力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资金860.6亿元,年均增长10.2%,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率4.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从240元提高至580元。全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纵深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全覆盖。


四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46.1亿元,拨付医保基金6.64亿元,创新出台21条财政政策,有效缓解经济实体社保缴费负担等压力,在全国率先对发热门诊人员实行免费检查救治。2022年,安排资金11亿元,出台15条财政政策,推动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将疫情防控必要支出纳入市县三保范围,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市县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无后顾之忧。持续强化抓第一例意识,以快制快、对标对表配齐达标硬件设施,支持区本级及5个地市方舱医院建设与配置核酸检测车,支持提高医疗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用最短时间把疫情在点上、控在当地,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机制。


五是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12年以来,累计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4.4亿元,年均增长7.9%,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0%以内,累计新增就业77.57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2年的19507元、6776元增加到2020年的35720元、13889元,年均分别增长7.9%9.4%。在全区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全区统一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病残津贴制度。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成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全国试点。全区各级财政共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271亿元,确保了社保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筹集资金903亿元加大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2.5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9.2万套,老旧小区改造17.14万户。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