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石化清:聚焦五个转变 将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付诸行动见于成效
聚焦五个转变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财政工作明确了使命任务、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财政干部一定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深学、细学、笃学,从中汲取真理力量、行动指南和工作思路,奋楫扬帆、劈波斩浪,切实将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新时代新征程宏伟蓝图付诸行动、见于成效。具体而言,要重点聚焦“五个转变”抓落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要求我们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财政一头连着国之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不能只盯着收支算“一亩三分地”的账,要透过财政看经济发展规律,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做到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夯实发展根基,通过加强产业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培育财源、涵养税源,形成“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增强财政综合实力,让党委政府的“钱袋子”更有底气。另一方面要优化分配格局,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重要位置,发挥好财政优化收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围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提升教育和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做好社会兜底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点工作,建立完善更加合理的财政资金分配制度,优化财政收入分配格局,有力支撑全省供需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不能只看总量规模,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特别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资金投向的领域和规模,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具体来讲,首要原则是坚决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将财政资金的投向聚焦到二十大报告明确的经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文化事业、医疗卫生、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安全稳定等重点领域当中,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工作重点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以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为目标,区分重点保障、合理支持、压减控制、暂缓实施、严令禁止五个类别,实施有差异的资金保障政策,同时严格管理一般性支出,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握指成拳、精准投向”。同时要用好绩效评价指挥棒,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做到“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倒逼主管部门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精准研判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基础上,不仅谋划了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同时还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景。这要求财政工作不能再“见子打子”“脚痛医脚”,要谋深虑远,不断提升防范和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讲,最根本的是要树牢系统观念,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夯实财政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积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力和财源。同时,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目标,做实财政收入,确保在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面前早有准备。关键是要深谋远虑,通过发展来解决当前财政面临的一切难题。特别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决不能“涸泽而渔”,要预留家底,咬紧牙关渡过难关,坚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不打折扣,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释放增收潜力,逐步实现全省财政管理现状的根本好转。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处提到精细、精准、科学的理念。这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贵州在基础薄弱、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现实面前,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破解困境的唯一途径。财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预算安排实不实、资金投向准不准直接关系高质量发展大局,落实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讲,要做到“支出项目化”,把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财政资金绝不能一拨了之、一花了之。要算清经济效益账、社会效益账、投入产出账,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规定,对于支出进度慢、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收回资金、作出调整,坚决不能让拨付的资金、发行的债券“躺在账上睡大觉”。同时,要将对各地分配的专项资金和新增专项债券限额与支出进度进行挂钩,倒逼市县努力提升项目的成熟度,避免出现“资金等项目”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出财政资金的质量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这要求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约束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政纲纪的重要保障。财政监督需要多措并举,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办法、硬化制度约束,强化与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联动,加大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通过多方协同联动,从源头上遏制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实现从被动转为主动。另一方面要强化财政监管,用好督查检查、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等监管手段,以及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风险隐患苗头监测监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释放震慑效应,按照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规定,从严从快从重问责,特别对以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及虚假化债、数字化债等违纪违法行为,持续保持财政监管高压态势。
责任编辑:吕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