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江西财政这十年 感恩奋进谱新篇

作者: 江西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08/31

江西财政这十年  感恩奋进谱新篇

江西省财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江西财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十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江西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践行“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份视察江西时到过的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非凡十年,我们感铭党恩,矢志进位赶超,财政实力上台阶、大跨越


与全省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同步,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主要体现在“两个进位、一个赶超”。


收入总量前进5位。2012—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372亿元增长到2812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8.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总量排名从全国第20位前移至第15位。


支出总量前进6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019亿元增长到6779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总量排名由全国第19位前移至第13位。


市县呈现赶超态势。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有2个;超10亿元的有67个,比2012年增加42个,南昌县、丰城市、贵溪市上榜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同时,尽最大努力下沉财力,2012—2021年,市县财力占全省比重平均值为8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

赣湘两省举行《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约仪式,建立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非凡十年,我们胸怀大局,对标重大战略,发展底盘愈稳固、更坚实


紧扣中央和江西省重大战略部署,确保国家意志在财政部门落地见效。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财政力量”。2012—2021年,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52亿元,年均增长19.5%,超过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0.1个百分点,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江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西财政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及考核工作中连续五年获全国优秀,多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为推动重大区域发展夯实“财政支撑”。聚焦“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十年间累计下达市县各项补助资金近2万亿元,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今年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2012—2021年,我们统筹各类补助资金9959亿元,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华丽蝶变。当好“过路财神”,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截至目前,省财政分配下达中央和省级直达及参照直达管理的资金超4000亿元,有效强化区域发展财力基本保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财政方案”。2012—2021年,全省节能环保支出累计1363亿元,年均增长14.7%。在全国率先建立纵向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省财政对全省所有100个县(市、区)实施纵向补偿。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各县(市、区)之间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目前已覆盖全省80%以上县(市、区)。推动实施两轮赣粤东江和首轮渌水赣湘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为科技创新发展树立“财政导向”。持续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试行差旅费、科研经费包干制,简化政府采购和资金拨付程序,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2012—2021年,全省科技支出1147亿元,年均增长25.4%,高于同期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有力支持江西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


图片

瑞金机场项目开工建设



非凡十年,我们统筹资源,精准施策发力,财政调控致广大、尽精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大局谋划、细致精当推进,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统筹财政资源,支持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投资力度前所未有。2012—2021年,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建投资1339亿元。2015—2021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635亿元,有力支持全省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公共卫生等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提供有力支撑。


减税降费力度前所未有。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为核心,全力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该给的给最优、该减的减到位、该降的降到底。2018—2021年,全省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免税费4365亿元。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由103项减少到57项,省级设立的涉企收费事项全部取消。


撬动社会资本力度前所未有。2013年以来,江西陆续创新推出“两通”、“两融”、PPP等财政金融产品,为市场主体发展“输血造血”。截至2021年,财政杠杆累计撬动1万多亿元社会资本支持经济发展。其中,“财园信贷通”累计为10.7万户次企业发放贷款3408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累计为16万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95亿元,政府融资担保累计为7.5万户企业提供1740亿元担保贷款,农业信贷融资担保累计为5.6万个担保项目提供315亿元担保贷款,累计实施PPP项目485个,总投资额达4319亿元。


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江西财政收支压力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关心支持对克时艰、渡难关起到了“强心剂”“定心丸”作用。2012—2021年,中央财政补助江西省一般公共预算资金2.28万亿元,年均增长6.5%。同时,中央大力支持江西开展国家示范试点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普惠金融等中央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取得明显成效。


图片

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江西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彭夏英


图片

长征组歌



非凡十年,我们心系群众,站稳人民立场,民生保障显温度、尽力度


盘点十年来江西发展成就,民生改善是我们最温暖的感受。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追求更好更高生活品质的迫切愿望,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幸福江西”民生底色。2012—2021年,持续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全省民生领域累计支出3.9万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着力解决好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民生实事。江西多项民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比如,在全国率先出台婴幼儿补贴制度,率先出台为困难群众增发一次性补贴政策,“党建+农村养老服务”品牌在全国推广。尤其是2022年安排110亿元资金推出财政稳市场主体、促就业创业、稳基层“三保”16条措施,力度之大、举措之实、响应之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全省财政部门闻令而动、尽锐出战,2020—2021年,全省统筹资金154亿元,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图片

2021年11月25日,江西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北京总部成功发行2021年第六批新增政府债券413.57亿元。至此,江西全年累计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776.78亿元,圆满完成全年发行工作。



非凡十年,我们攻坚克难,奋勇破冰前行,财税改革固基础、强支柱


充分发挥财税体制改革“突破口”“先行军”作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显著增强。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四本预算”有效统筹衔接;稳步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三全”“五有”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重大风险;推进财政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并平稳运行。


税收制度改革走深走实。开展“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并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根据税法授权先后完成环境保护税法、耕地占用税法、资源税法、契税法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出台《江西省税收保障条例》,江西成为全国第三个为税收保障立法的省份。


省以下财政体制日臻完善。推进省与市县收入划分改革,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关系。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教育、科技等11个领域的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厘清省与市县职责和界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由330项清理整合至30项。


财政“放管服”改革见行见效。积极推动财政简政放权,省本级行政权力由61项精简调整到24项,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行公开、监督有效的财政权力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完成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并实现非税收入收缴“异地通办”,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初步构建,政府投资评审、会计服务“一次不跑”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