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海南:为“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提供坚强财政保障与不竭金融动力
海南:为“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提供坚强财政保障与不竭金融动力
海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蔡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海南作为国内较早提出提前实现“双碳”目标的省份之一,具有丰富的森林和海洋资源,蕴藏着丰厚的“绿色碳汇”和“蓝色碳汇”储备,在碳市场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充分运用海南自贸港独特制度优势,利用好海南丰富的森林、海洋资源,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必由之路,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深刻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多渠道统筹资金用于生态环境领域建设、不断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构建财政金融深度融合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2016—2021年,海南省财政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支持、统筹本级财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等渠道,共安排525.71亿元用于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生态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提供坚实保障,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新篇章。
(一)雨林绿肺贡献丰富绿碳资源。海南拥有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全国红树植物物种分布最多的省份,拥有全国唯一的滨海青皮林,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林业优势,生态价值弥足珍贵。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调研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努力结出累累硕果。”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视为“国之大者”,将其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高位推动。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绿色碳汇”资源,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形成符合要求的碳汇,未来在碳市场进行交易,便能获得极其可观的收入,有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海南将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热带雨林的多元功能与多重价值,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二)辽阔海域提供丰厚蓝碳资源。海南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蓝色碳汇是海南最大的特色品种,红树林、海藻床、盐沼等滨海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蓝碳资源。
海南蓝碳资源禀赋优越,实现蓝碳产品的生态价值转换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持续开展退塘还湿、红树林营造等保护专项行动。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红树林面积达到98242亩,成立了4个红树林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目前,海南正在积极推进陵水红树林碳汇项目,已在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平台完成注册。下一步,海南一方面将继续探索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机制(CCER)、国际自愿碳减排标准(VCS)和黄金标准(GS)等不同机制下的碳汇项目开发,推动蓝碳交易。另一方面将积极探索碳普惠、自愿碳中和等交易机制,不断丰富碳汇交易方式,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力争逐步将蓝碳交易体系拓展为国际化市场体系,推动蓝碳产品生态价值实现。
(一)着力推进“两山”理论落实落细。近年来,海南积极推动“两山”理论的有效落实,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先行先试,不断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森林、湿地、海洋等资源为重点,推动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全覆盖、实用化,构建新型微观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碳交易制度,抓好生态品牌和标识建设,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海南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的出台,充分调动了流域上下游市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截至2022年3月底,省财政厅已完成2019—2021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清算工作,三年共计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2.24亿元,其中清算市县之间补偿资金1.02亿元,下达省级奖补资金1.22亿元。
(二)重点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核算。2018—2021年,中央、省级财政共安排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资金23.3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国家公园核心区生态搬迁、开展特许经营,推进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修改完善国家公园优化方案、开展国家公园范围内人工林调查、小水电项目有序退出等项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GEP核算,为我国国家公园开展“两山”理论实践成效评估提供借鉴。经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19年度GEP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通过财政引导GEP核算得出的“价”,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每一寸土地的生态价值,更深切地认识到优良生态环境“金饭碗”的“含金量”,从而增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通过对GEP核算成果的广泛应用,可以引导、激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生态特点,因地因势制宜,发挥特色优势,释放特色潜能,打造特色品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为海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造福。
(一)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22年3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简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海南方拟出资9000万元,海碳中心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碳市场和国内外碳市场的交汇连接点,为我国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争取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将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带动绿色产业向海南集聚式发展,并构建起面向广大居民的碳普惠交易体系。海南率先建立跨越国界的碳交易场所后,将尽快制订符合我国产业特点的跨境交易规则体系,与各类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广泛引入国际碳减排品种,打造丰富的产品线,争取碳交易国际定价权。同时,海南将进一步“走出去”,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碳减排产品的标准、技术、规则以及研发能力等。依托我国市场总量优势,吸引跨境碳资产交易聚集于海南,承担我国碳资产交易国际化的窗口职能,将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
为充分发挥海南的桥头堡战略地位,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海碳中心将重点引入国际交易产品,对接国际碳市场现有的各类成熟产品及成熟业务模式,立足海南碳汇资源及国际旅游消费场景开展碳普惠产品交易,利用森林、海洋等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生态碳汇交易等。
(二)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推动蓝碳研究,2022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蓝碳研究中心筹建及先导性研究工作,为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提供保障。该中心已于2022年2月23日在海口揭牌成立,将有力推动海南省蓝碳增汇试点示范、蓝碳公共政策集成创新以及蓝碳领域基础和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2022年6月,省财政安排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1570万元用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研究中心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一期)建设,建设蓝碳基础研究支撑平台、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协同研究支撑平台、新污染物与健康基础研究支撑平台等,提升海南蓝碳研究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国际财金合作等多种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海南碳汇项目开发、培育及碳汇运用,推动更多要素投入碳市场建设,参与碳市场交易。
一是用好海南自贸港建设投资基金。自贸港基金是国内首支写入立法的地方政府投资基金,是海南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支持建设全球最大自贸港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设立绿色低碳、蓝碳类基金,在凸显绿色发展意义的同时,深化ESG投资理念,依托金融助力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引导资金流向“双碳”板块倾斜,参与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其他绿色项目,投入红树林、海草床等碳汇生态系统修复项目。目前,自贸港基金已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设立海南穗达股权投资基金子基金,以乡村振兴和绿色投资为主方向,投资优质种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农业科技,总规模15亿元。除此之外,自贸港基金已储备多支投向绿色产业的子基金。
二是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阳光运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为海南依托资源优势推动“两山”理论实践、深化参与碳市场建设夯实重要基础。通过以奖代补、统筹谋划等方式加强PPP模式在碳汇挖掘、交易平台、建设美丽乡村等领域的规范运用。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挖潜专项债和PPP项目的碳汇价值并协助对接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形成资金流闭环,最大化提升项目经济价值和社会资本吸引力。
三是深化国际财金合作。将国际多双边机构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海南资源禀赋特色有机结合,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系统性引进国际标准和经验推动产业低碳发展、零碳试点和低碳城市建设,积极探索蓝碳资源开发利用,将制度集成创新等宝贵成果向全球宣传推广,促进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其中亚洲开发银行“基于海南碳中和试点的气候投融资创新研究项目”和法国开发署“海南江东新区陆海统筹提升滨海生态功能示范项目”等已顺利入围合作项目清单,下一步将积极推动落地实施。
(二)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支持作用,实现财政金融双轮驱动、同频共振。一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碳金融创新。对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的价值,在合规的前提下创新“林业碳汇+远期回购”模式,以林业碳汇为质押,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约定回购,解决目前林业碳汇产品无法交易、处置问题,支持国家公园建设。探索发展保险保证贷款,鼓励开发“绿保贷”产品,形成政府、保险、银行风险共担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激励金融机构更好服务海南绿色发展、低碳转型。
二是在依法合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财政激励中嵌入碳汇交易。对于部分双碳领域的财政奖补类支出,借鉴绩效管理的做法,逐步探索嵌入碳汇交易环节,将财政资金直接奖补转化为通过市场化交易提供资金激励,在此过程中构建交易,运用政府资源为碳市场建设注入活力。
三是以自贸港基金设立、海南国际清算所揭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立为契机,在探索碳远期、碳指数等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工具,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引导政策和基础设施平台落地的同时,构建集绿色交易平台、碳资产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基金、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闭环,以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引擎驱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三)坚持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政府绿色采购作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强大的购买示范效应,引导和带动更多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并引领全社会进一步加大低碳消费和强化低碳生产理念。为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作用,海南建立了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动全省绿色发展。2019年9月,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试行)》,依托网上商城建立节能环保产品库,对于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绿色产品,鼓励采购人通过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方式,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网上商城节能、环保产品采购金额6亿元,占商城交易总规模的65.18%,节能环保产品采购占比相比政策实施前提升了33.29%。其中节能环保双强制产品采购金额3.69亿元,占商城交易总规模的39.98%,节能环保双强制产品采购占比相比政策实施前提升了33.48%。下一步,将在“双碳”目标下,继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