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征文 |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 周广帅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大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作了诸多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生态文明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蹄疾步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思想理论指导客观实践,不断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加强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工作规律方法论的认识
要发挥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离不开对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遵循和依托。作为百年大党,我们党在历次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成功经历了风雨大浪的考验,中国经济业已发展成一艘巍巍巨轮,我们以更加成熟稳重的姿态去面对不同时期和阶段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规律中蕴藏的哲理与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外部客观世界,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正确认识经济生活中的现实,进而通过更科学的方法论更好指导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和背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破解和应对这三方面问题,进而从工作方法论层面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出两大方法论启示。
一是从经济规律的“不变”出发,坚持稳中求进,主动对标高标准高质量。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疫情风险和国际局势动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我国自身优势,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规律运行所处轨道、准确研判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效果,善用规律统筹有利于发展的一切资源,坚定不移以发展抵御各项风险。从内部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不再是“要我转变”,而是“我要转变”,要正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这一客观事实,主动对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高要求,积极主动适时出击,沉着应对发展中的各项风险与挑战。
二是从经济规律的“变化”出发,坚持畅通有效,主动做好政策储备与衔接。经济规律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实践过程中是现实、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论述,充分论证了宏微观经济规律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形势下,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经济规律作用条件对政策精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制度标准愈加规范,产生差错的风险和弥补的成本代价也越来越高。为此,对经济规律的运用不能“盲人摸象”,必须审时度势、全面准确加以分析和研判。
准确把握和贯彻经济工作规律中的方法论是财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思考不清楚,我们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就会走老路、走弯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是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在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当能为、善为,准确理解和把握以下四点工作方法:
一是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统筹稳中求进与先立后破的工作方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深入剖析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需要认真分析规律作用的现实条件和因素。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我国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检阅。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工作的开展虽然看似“蹄疾”,实则应当“步稳”,我们应牢牢把握推进双碳工作的规律与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方法论,认清下一步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判、主动拿出应对措施,以更加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反复推演工作进程,考虑可能需要应对的任何风险与问题,以看似“突破常规”却能“合情合理”的认知和态度加以稳步推进。
二是把握好发展与分配的关系,善于统筹做大与分好“蛋糕”。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一样,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考量。一方面,把生态富民的“蛋糕”做大,就是要在厘清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和市场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污染防治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推动市场主体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此,下一步可尝试探索构建财政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生态“蛋糕”的分配,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领域相关分配制度体系。例如,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脱离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禀赋差异,需要在不同阶段和条件下具体分析。习近平总书记说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中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正因为我国地区间资源环境禀赋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存在差异,我们才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让生态环境成为更普惠、公平的民生福祉。为此,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意识,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高区域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继续深化财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支出的职责边界,充分重视区域间生态和发展利益的协调平衡,持续构建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生态补偿利益分配格局,统筹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把握好客观与主观,坚持统筹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与激发主体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本质上也由人民共享。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排斥经济规律需要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来看,我们在坚持探索和完善资源环境财税制度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市场各主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不断扩大和巩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成果。为此,要继续探索丰富财政支持和激励形式,持续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当前,我国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支出稳步增长,同时,中央财政通过完善绿色税收体系、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等多种形式,持续强化激励和引导相关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注重发挥重大生态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此外,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鼓励和支持地方探索,以各类试点形式不断丰富完善人民群众的广泛创造和实践。下一步,可密切跟踪关注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试点推广的“碳汇交易”、“碳账户”等良好做法,及时总结相关经验成效,进一步研究推出财政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多举措,不断充实和丰富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储备库。
四是把握好发展与安全,牢牢掌握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权。身为财政青年干部,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要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增强敏锐意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当前,财政在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资源环境有关政策制定方面,必须深刻认识到“0”和“1”的关系,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牢固树立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之大者”意识,使财政政策更加精准的同时更可持续。要密切跟踪、前瞻部署,积极防范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类风险,坚持稳妥有效、积极应对的工作思路。例如,在资源安全方面,要及时亮明我国重要资源能源生产自给和保障的安全底线,推动政策向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短板看齐,努力做到化危为机。在政策执行中,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防止既定政策执行走偏走样,同时,密切跟踪财政资金执行结果和绩效运用,瞄准硬约束和硬指标,切实严肃财经纪律,做到资金分配和使用稳妥有序,不断筑牢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