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征文 |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作者: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高玥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07/27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 高玥

   

2022年的开年“顶流”,非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莫属。冰墩墩的火爆,其实是“冰雪热”现象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我国冰雪运动热度不断高涨,冰雪旅游成为时尚潮流,与冰雪相关的教育培训、文化节庆、服饰装备等消费市场亦发展迅猛。乘着冬奥之风,我国冰雪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在冬奥会后,如何让冰雪“冷资源”持续成为受人追捧的“热经济”,成为关键命题。

   

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冰雪产业又称“白色经济”,由冰雪运动(含赛事、培训等)、冰雪旅游、冰雪装备以及围绕这些领域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组成。近年来,在多重利好推动下,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一)政策规划有效提振行业信心。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也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支持冰雪产业发展。在国家及行业政策持续有力推动下,2019年,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8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增长势头迅猛、未来可期。


(二)冰雪运动覆盖面及参与度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打造一支“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国家队,优秀运动员层出不穷,明星效应和榜样作用以及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有力激发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冰雪场地数量不断增加,冰雪运动“走进”山海关,“迈过”秦岭淮河,实现全国覆盖。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


(三)冰雪运动普及提升冰雪旅游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冰雪旅游实现了较大飞跃,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冰雪旅游作为朝阳产业正在逐步发力。冬奥会更是为我国冰雪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剂:一方面,群众滑雪兴趣浓厚、技能普及,极大提振中国内需,拉动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重新认识我国冰雪旅游服务能力和环境,有效吸引国外消费需求,拉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冰雪旅游将成为冰雪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21—2022冰雪季,集滑雪、度假为一体的滑雪场地订单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到3.05亿人次,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233亿元。


(四)冰雪装备器材研发持续突破。根据《2022年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指数报告》,目前我国冰雪装备仍处在发展起步阶段,高端装备短时间无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但围绕北京冬奥会办赛参赛亟需,我国在竞赛器材、训练装置、服装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引领和推动了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同时随着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牵引、科技投入、品牌崛起等因素刺激,预计在未来三年,我国冰雪装备将保持每年6%-9%的增长态势,不断由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


(五)冰雪市场主体日益丰富壮大。目前我国冰雪领域社会投资更加踊跃,社会投资额度占比约为86%,涌现出一批由企业投建运营的冰雪综合体、冰雪产业园、冰雪小镇。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22年1月,我国已有约6800家冰雪运动相关企业,仅2021年就新增1383家。随之衍生而来的冰雪文化产品和服务机构、冰雪产业投融资、初学者培训及专业培训市场也在日渐庞大。这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为我国冰雪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无限可能。


我国冰雪消费发展蕴藏巨大潜力


(一)冬奥之火点燃群众冰雪消费热情。


一是冰雪消费正在从“小众”向“大众”转变。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在冬奥会前有过冰雪消费人群比例低。冬奥会后,大多数群众有明确的冰雪消费意愿,冰雪消费热情高涨。


二是冰雪消费需求从“零散”向“融合”升级。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冬奥会前冰雪消费主要是个人娱乐或家庭出游需求,消费额度在2000元以下,属小额、零散、偶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冰雪运动和装备以及周边纪念品。冬奥会后,冰雪消费需求不再单一,而是融合多种需求的一站式消费居多。其中,冰雪运动仍为最主要的支出领域,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相关消费需求增长幅度最大。

    

三是冰雪消费地域差异大,呈现周边化、短途化特点。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进行冰雪消费的人群对于场地距离和便利性因素考量较多,因此目前冰雪消费客源结构,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天然资源丰厚地区;行程时间通常是2-3天的中短途形式。但南部地区因室内场地设施、交通逐渐通达便利等因素,冰雪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升温。


四是冰雪消费市场“量”与“质”均有望大幅提高。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冰雪消费构成中,各类门票(包含雪票)及装备等开销占比最大,其次为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和其他消费。随着冰雪旅游和冰雪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多样化、品质化,冰雪消费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亲子家庭化、智能化、定制化、品质化和无接触化需求成为冰雪消费主要趋势,与之配套的服务品质的提高,有网带动新一轮的消费升级。

    

(二)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还存在困难障碍。


虽然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受到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消费观念、要素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冰雪资源、场地设施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场地少或者远是影响冰雪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冰雪资源受季节和地区分布影响,供需不平衡,无法全面拉动全国消费,影响冰雪产业消费规模;同时,还会造成季节性、场地消费人群扎堆现象,影响服务承受能力,引发服务品质问题及安全隐患。


二是服务品质、规范性成熟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冰雪服务设施建造标准及规格要求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完备、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共同导致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群体中,仍有较大群体对冰雪消费望而却步。同时,经营场所产业链开发的深度还不足,多数滑雪场运营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四季运营能力不足,存在“一季养三季”的现象,消费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


三是价格偏高,普通大众较难承受。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尚未形成习惯性消费。基于部分互联网数据,多数群众认为目前冰雪消费市场价格偏高。以滑雪运动为例,单人单次雪票、装备租用、计时教练培训,以及交通、食宿合计平均需约1000元;若家庭出行,则费用约3000—5000元;若开展专业冰雪训练,则费用更高。而冰雪消费中青年人居多,收入虽相对稳定,但各类支出压力大,价格因素仍严重影响冰雪消费成为其稳定持续的消费需求。


四是品牌创新驱动及营销能力不足。相较于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冰雪装备有关品牌少,产品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有创新、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产品和服务较少,普遍缺乏科技含量及出众设计,缺乏持续稳定的品牌营销打造,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称,较国际品牌很难形成竞争力。


思考与建议


未来,在传承冬奥会遗产、消费升级潜力释放、体育强国建设三重红利推动下,要持续保持冰雪市场火热程度,需从产业促进、丰富供给、刺激需求、市场规范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建议如下:


(一)强化顶层统筹布局和政策集成创新。建议进一步完善冰雪产业区域发展体系,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能培训、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等业态。提升华北、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服务水平,打造高质量滑雪旅游度假地。推动西北、华中、华东、西南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冰雪项目布局。鼓励开展跨区域冰雪产业合作,实现要素互补、资源共享、政策协同,实现冰雪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拓展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根据各地地貌、生态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利用城市公园或现有场地设施建设可移动式冰场等户外临时性群众冰雪设施。统筹做好冬奥场馆赛后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场馆经营效益,真正实现冰雪服务场所及设施“质”与“量”的跨越。


(三)加强多样化、品质化冰雪产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教育培训等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雪地足球、雪地篮球、冰上赛马、冰旅馆、冰餐厅等特色冰雪产品和服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性价比和竞争力。促进冰雪与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打造一批集体育、旅游、休闲、消费等于一体的冰雪服务综合体。探索互联网、大数据、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冰雪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冰雪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四)推进装备器材研发,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以技术创新促进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本土冰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发展冰雪装备器材产业,积极开发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物美质优的冰雪场地设施装备和普及型运动器材。面向国内外市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装备器材国产品牌,不断提高研发制造水平和科技含量,推动实现国产化、产业化。


(五)深化体教融合,激活全民冰雪消费潜力。持续打造“全国大众冰雪季”“中国冰雪大会”“全国大众冰雪欢乐周”等品牌活动。推动各地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将冰雪运动纳入有关工作规划,引导中小学生及教师参与冰雪运动培训,组建冰雪运动队伍,开展冰雪运动赛事及冬令营活动等。同时结合“双减”政策,倡导中小学生积极培育冰雪运动兴趣爱好,提高身体素养和竞技水平。


(六)加强知名品牌培育,提升市场标准化程度。为有力引导冰雪产业市场优化供给、提升品质,应继续全面推进冰雪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能培训、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等全方位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集群化为引领推进冰雪产业供给侧改革及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