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卓锴化:更好发挥《中国财政》的职能作用
《中国财政》自创刊起就担负着宣传财政政策、报道财政中心工作与财政改革发展成就的光荣使命。作为《中国财政》的忠实读者,我感受到《中国财政》始终坚持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有效发挥了财政宣传核心阵地和财政科研高端平台的作用。远观未来,积极面对挑战,《中国财政》的职能作用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国财政》面临的挑战
一是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国财政》功能定位兼顾宣传和理论研究,这是专业从事宣传的报刊或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术期刊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我认为,同期刊发的工作指导、宣传文章和理论研究文章有时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如没有针对同一主题的财政工作热点难点形成合力。刊发文章注重正面宣传,对于财政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揭示不够,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是互联网的迭代冲击。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印刷向数字出版转型,纸质媒体的阅读群体不断缩小,数字阅读规模稳步增长。财政部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中国财政》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从我的微信朋友圈来看,截至8月22日,有478位朋友关注了财政部微信公众号,有216位朋友关注了《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中国财政》在深耕细作新媒体,吸引更多读者用户方面还有相当的潜力。
三是同类报刊的追赶。为更好地指导实践,《中国财政》坚持注重打造成为财政科研高端平台。作者既有我们财政系统的各级领导,也有来自基层的干部群众,还有许多财经专家学者,文章内容既有接地气的经验交流和实践做法,也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问题探讨,而且理论文章没有过度数字化、模型化,避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处理,更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而与此同时,财政科学研究院所办的《财政研究》《财政科学》等杂志不仅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还经常性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活动,吸引了大量财政科研成果的转投。
《中国财政》更好发挥功能的建议
一是发挥优势锻造自身特色。发挥宣传和理论研究兼顾的优势,运用密切联系基层财政工作者、专家学者的专长,打造《中国财政》自身特色。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针对财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科学选题,加强每期所刊登文章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宣传报道、深度解读、理论研究等类型的文章组成大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讨提供财政解决方案。在中央重大财经方针政策出台时,侧重于解读政策背景、政策内容。在政策执行落实过程中,对于率先落实政策的单位和地区及时进行宣传,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在阶段性任务完成时,侧重于总结提升。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真理性,要坚持文章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征文的方式,根据实践需要引导研究方向,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础上,勇于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发挥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功能。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用好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积极提供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服务,推动《中国财政》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要立足于《中国财政》纸质版内容,主动采用多媒体融合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图文并茂,增强吸引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要科学衔接免费公开和有偿订阅关系,争取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获得经济补偿。
三是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各类财政报刊都是财政宣传的阵地,要注重与财政部微信公众号、《财政研究》《中国财经报》等互联互动,有效衔接,科学分工,形成合力。要发挥《中国财政》独特优势,与相关报刊形成差异化竞争,在不同维度发挥好各自的功能。
责任编辑:李艳芝 陈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