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激活脱贫县财源建设“一池春水”
2020年5月,财政部定点帮扶县云南省永胜县顺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的同时,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财源体系,对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永胜县近年来财源建设的主要经验成效、存在问题等进行调研剖析,提出进一步推动脱贫县财源建设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财源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永胜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财源涵养,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多措并举加强财源建设。通过发展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培育涵养财源,财政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全县GDP从64亿元增加到1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关口,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亿元,年均增长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1亿元,年均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60亿元,年均增长4.4%。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六个一百”为重点的绿色农业,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结合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涉农财源培植日益壮大,农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8亿元,农业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三是加大重点项目投资。紧抓国家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等机遇,大力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教育文化园区、水利水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有力拉动财政收入增长。四是加强税收征管。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注重财税部门协作,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力度,及时掌握重点税源变化对税收影响。完善财税征收考核机制,增强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性。税收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53%提高到66%,财政收入结构趋于好转。
存在的主要问题
永胜县财源基础仍较薄弱,可用财力有限,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深入开展,财政运行紧平衡特征凸显。
(一)总量不足、造血能力弱,财源建设投入受限。全县经济规模小、财源总量匮乏,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5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县财政自给率低,主要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在兜牢“三保”底线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果、生态环保等领域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财源建设资金投入受到制约。此外,县属国有企业资产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随着国家管控新增项目融资金融“闸门”,国企平台公司面临融资难、负债重等问题。
(二)稳定性不强、投资拉动效应趋弱,税收面临下滑。全县税源基础不稳固,一次性、偶然性税源偏多,持续性税源偏少。近年来,投资拉动是全县税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随着三大高速、教育文化园区等主要项目逐渐完工,靠投资拉动税收持续增长的效应很难延续。
(三)结构不优、骨干财源缺乏,财政增收后劲不足。作为农业大县,全县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乏力,对财政收入支撑不足。食用菌、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业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且农产品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对税收贡献小。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体量小、关联度散,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全域旅游新业态还在培育阶段,配套设施仍不完备,短期内难以形成优势财源。
推动脱贫县财源建设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脱贫县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依托资源优势,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在兼顾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推动财源建设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财力保障。
(一)壮大财源总量,提升财政自给能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开发各类资源潜力,将财源建设贯穿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一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效率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和居民点布局等因素,统一规划、收购、储备和供应土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机遇,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有效破解发展制约瓶颈。二是加快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围绕政府投融资和项目建设体制改革,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投资为依托,加快推动现有国企平台公司的整合重组,促进国有企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融资等发展机制进一步拓展,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三是积极争取更多项目投资。充分利用财政部定点帮扶机遇,发挥永胜作为财税政策“试验田”的作用,紧盯政策项目,围绕全面补齐美丽县城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强化项目包装储备,做实做优项目库。加大申报力度,发挥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推进重点建设项目落地 落实。
(二)培植稳定税源,做大财政蛋糕:优化惠企服务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总量,促进企业就地纳税,努力实现税收的“细水长流”。一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财政金融协同,优化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鼓励创新创业,着力拓展“双创”小额贴息贷款覆盖面。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二是依法依规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在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强化财税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对全县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的调查。突出重点税种征管,强化纳税服务管理,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主体税种和附加税种同步征收到位、足额入库,逐步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基金,对纳税大户、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适当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做大做强。
(三)调优财源结构,增强财源发展后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涵养基础财源、壮大主导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一是持续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高标准推进软籽石榴等特色水果的品牌建设,推动水稻、魔芋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依托食用菌“一县一业”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提升食用菌菌种产能。着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研发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产品,打好“绿色食品牌”。二是大力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切实“盘活存量”,通过改革创新、完善配套、资金引导等措施,加快培育以农产品精深加工、陶瓷、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工业增长点,提高厂房和设备利用率,发挥园区产业集聚带动效应;聚力“做大增量”,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技术领先、带动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格局。三是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先行区。抓住丽江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机遇,主动融入金沙江生态旅游带和大滇西旅游环线,积极发展特色民宿、农事体验、康养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完善旅游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加强全域旅游数字化建设和服务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业取得重大突破,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