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文宗瑜:《中国财政》伴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前行
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工作时,才初识《中国财政》,一晃也近30年了。
当时,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墙外租房办公,多人共用一间光线不怎么好的老旧房屋。幸好还有间小阅览图书室,每每吃过午饭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到这间阅览室翻阅杂志、报纸与图书。《中国财政》就摆在阅览室门厅桌案最显眼处,因此我便结识了她,每期出刊都要一“读”为快。即使进入电子化时代,我仍习惯阅读纸质版,不过不再需要到阅览室了,近20年来《中国财政》一直坚持给我赠刊,对此深表感谢。
或许是初识时的那份难忘,《中国财政》成为我投稿最多的杂志之一。读者叠加作者的身份,使我与《中国财政》几十年不离不弃。杂志社的领导换了又换,编辑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自己一直几十年如一日地给《中国财政》投稿,投的稿子从通俗到专业,从解读政策到引领政策,随之很多人通过读我的文章而知道了我、熟悉了我。可以说,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资研究领域的权威性,离不开《中国财政》几十年的支持。
之所以能坚持几十年给《中国财政》投稿,最让我看重的是《中国财政》的学术性基因。《中国财政》看起来是份政策宣传性杂志,但在不同阶段的学术性专栏发表了我在不同时期写的若干学术性文章,自己很多学术性研究及主张通过《中国财政》影响着政策制定及调整,自己很多最早提出的学术性表述及概念逐渐成为政策术语,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本价值、国有资本专业化运营、从国企剥离国有资本运营职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三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保基金预算)协调及统一、财政预算与资产价值预算结合等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中国财政》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源自于其对影响政策制定的学术性探索、现实重大问题研究的持续支持,依托其所聚拢起来的一批有探索精神的深入做研究的学者,为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献计献策。当下中国GDP过百万亿元、政府预算收入规模高达三十多万亿元,可以说也有《中国财政》的一份贡献。随着中国强大国力财力的初步形成,中国经济也从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财政》要伴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继续前行。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有优越的制度基础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更复杂的外部环境,还面临着政府职能履行的诸多现实困难,而且这些现实困难正在向财政集中。《中国财政》要围绕如何更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学术研究与探索解决政府履职诸多现实困难的方法,要在继续前行中支持深入研究找到解决若干问题的答案。
一是经济继续下行及“GDP增速低轨时代”下的中长财政困难期应对。经济下行已持续十余年,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回落到2019年的6.1%、2020年的2.3%,未来几年的GDP增速持续回落仍将是大概率,“GDP增速4、3时代”将成为现实。经济继续下行,“GDP增速4、3时代”会进一步冲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已经连续几年的财政困难会进一步持续及加剧,5—10年的中长财政困难期将成为现实。如何应对中长财政困难期,是学术研究的新课题。
二是经济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财政资源统筹。从逆周期调节到跨周期调节,政府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政府投资都是依托财政资源而实现的。但是,大多数政府投资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中,依托财政资源的各类政府投资缺乏有效统筹,造成投资规模持续放大的同时,碎片化、分散化和低效率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财政紧平衡下的资源浪费,弱化了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引导作用。财政资源统筹已刻不容缓,财政资源统筹从哪里突破,采取什么手段,值得深入探讨。
三是不再增税增费条件下的政府预算收入补充。政府预算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缺口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预算中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社保基金预算支出的持续刚性增长,会使政府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缺口不断扩大。在经济继续下行及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要认真研究不再增税增费条件下的政府预算收入补充问题。或许应该尽快启动国有资本价值预算替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用国有资本专业化运营收益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的变现收益补充政府预算收入。
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投资效率与风险防范。面对中长财政困难窗口期、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窗口期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增长窗口期的相互叠加,降低地方政府债劵发行规模难上加难,这种情形下必须要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投资效率,否则,地方政府仍是“编”项目发债券及借新还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是不可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单纯在于债务率过高,流动性收缩的风险最可怕,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要从提高流动性着眼及发力,通过提高地方政府债尤其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投资效率并适时加大地方政府债证券化率,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债尤其地方政府专项债要围绕补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与打通区域经济发展瓶颈而不断提高投资效率。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