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莫之军:致敬《中国财政》
威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人生如此,《中国财政》作为久负盛名的国家级期刊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财政杂志社和《中国财政》几十年来孜孜以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财政经济中心工作,围绕财税改革大局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宣传党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报道财政改革与发展实践,解读财政税收政策,探讨财经热点问题,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财政工作服务,为广大财政工作者服务。作为一名读者、作者和编者同行,向其致敬! 作为《中国财政》的一名忠实读者,我有幸见证了她由1956年创刊时的刊名《财政》到后来更名为《中国财政》、由月刊发展到半月刊,以及与中国财政杂志社旗下的《财务与会计》《财务研究》《中国财政年鉴》《中国会计年鉴》共同奋斗发展的历程;有幸见证了她为宣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财政改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更有幸见证了她在一代又一代编辑记者精心悉心细心培养下,为全国财政系统培养出了无以计数的写作人才,真正体现出了责任和担当精神。 作为《中国财政》的一名未名作者,虽然一直利用业余时间,默默地向《中国财政》偷师学艺,零星写过一些小“东西”,并且也在报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从内心而言,一直不敢向《中国财政》投稿,但希望能在上面发表文章,毕竟《中国财政》是财政业务领域权威期刊。尽管心有诸多顾虑,但眼看身边有近似“疯狂写家”的傅光明老师不时有文章见诸《中国财政》上,就求教于他。光明老师自然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以他几十年向《中国财政》写稿的经验告诉我,不单要勤奋地写稿,还要勇敢地向包括《中国财政》这样的大刊投稿。他真诚地告诉我,其实《中国财政》的编辑老师是非常认真负责任的,尤其是对基层作者更是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他用自己的切身体会鼓励我,激发我勇敢地向《中国财政》走近。于是,我开始投稿。应该是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财政》发布征文启事,我刚好完成了一首60
余行的歌颂改革开放的诗歌《家园情感》,随即像放飞心中的“鸽子”一样,将这首诗歌从武汉投向了北京。过了不久,我的诗歌竟然在第14期《中国财政》“读书﹒艺苑”栏目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财政》上发表“文章”,且是诗歌“作品”,当时我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 此后,我又相继向《中国财政》“财政文化”栏目投寄过几篇稿件,其中《安东泰老人二三事》《青春芳华——我的十八岁》《公交车上的阅读》《长征书简﹒革命者理想和信仰的真实历史写照》等几篇稿件,有幸得以发表。另外一篇描写财政红色革命传统的《听老财政人讲的几个小故事》由张蕊编辑修改后编发到2021年第13期“庆祝建党100周年”专刊。这些文章在“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全国财政系统很多同仁与我联系,令我心潮澎湃,激发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在与《中国财政》编辑同志工作联系中,他们的敬业精神、诚恳的态度,让我这个有相同工作性质的人感动难忘,如和风细雨温暖着我的心。值此之际,真诚地祝福《中国财政》和中国财政杂志社在新时代奋起发展走得更好,事业发展得更加壮大!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