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戴益民:感恩相伴 感谢有你
2021年7月,我们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金秋十月,我们又将迎来《中国财政》创刊六十五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六十五年还是一百年,都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又是何其漫长而珍贵!今天,双鬓斑白的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蓦然回首,却已与财政文秘调研工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万千感慨油然而生。
与文字结缘,还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场高考,一场重感冒让我的武大梦和作家梦同时破灭。后来,我从湖北省财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区财政所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没有放弃挑灯夜读、锤炼文笔的习惯。那时所里订阅的期刊,除了本省的《湖北财税》,就是财政部中国财政杂志社的《财政》(《中国财政》前身)了。在那个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这两份我们财政人自己办的刊物,陪伴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日记本、摘抄本、剪贴本,整理了一本又一本。
随着笔记本和稿纸的日渐加厚,我萌发了向报刊杂志投稿的念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我的一篇短短数百字散文《人生》在当年第二期《中国财政》副刊上发表了。收到样刊时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正午,我躺在空旷的草地上,把杂志翻到印有我名字的页码,把它覆盖在自己的脸上,油墨的阵阵芳香带给我的心灵久久的安慰。后来,我把这篇处女作复印了一份,小心翼翼地将原件珍藏在书箱的最底层。
在人生的低谷,《中国财政》如一眼清泉,滋润了我干枯的心田,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为可喜的是,我的文字作品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因而安排我进城专门从事机关文秘调研工作。与《中国财政》的一见钟情,让我与文字再次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伴随终生。
由于基础弱,功底浅,从事财经文章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中国财政》便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把她当作我工作和学习的启蒙老师,像小草一样从这片绿地吮吸着养料。每天只要一空下来,我都会翻开杂志,或浏览,或摘录,或沉思,感受阅读的快乐、欣赏的快乐、创作的快乐……我制定了一份练笔计划: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篇短文,每月写一篇调研文章,持之以恒,练笔不止。为了不负《中国财政》,我每次投稿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再修改,哪怕一个错别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直到满意为止。二十多年来,我先后被《中国财政》采用文章数十篇,但我平时练笔的习作远不止这些。
1999年,我撰写的《地方可用财力增长途径问题研究》一文,获得湖北省社科联和省财政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8年,我撰写的《家乡的新鲜事儿》参加《中国财政》组织的全国财政系统“我与财政改革三十年”征文比赛,经过层层严格筛选评比,荣获三等奖。2020年10月,在财政部综合司与中国财政杂志社联合开展的“财政‘十四五’规划征文”活动中,我撰写的《“十四五”期间政府财税收支趋势和思路对策研究》一文荣获优秀奖。从1996年起,我先后在全国省地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余篇,累计数百万字,财经论文、调研课题、散文随笔多次获奖,累计获得各类优秀等级奖百余篇(次),并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先后出版了三本个人作品专集,多次受到湖北省、黄冈市和武穴市各级各部门的肯定与表彰,先后被评为财政系统“先进个人”“岗位能手”“优秀党员”“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受到财政部通报表彰。
回首自己的经历,我由衷地感到满足与坦然,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与文字相伴相随,虽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和满足。写作给予我的馈赠,就像那一缕阳光会一直温暖着我前行的路,让我心有所依,情有所系,让我时刻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变迁,感受着财政改革与发展大潮的涌动,更给予我慷慨无私的回报和惊喜。
在《中国财政》创刊六十五周年来临之际,在匆匆忙忙的键盘敲打中,我梳理出以上粗浅的文字,以表达我的真诚谢意和眷恋之情,祝愿《中国财政》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李艳芝 陈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