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江苏徐州。为了将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徐州市财政局拿出“赶考状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目标围绕小康定、工作围绕小康抓、绩效围绕小康评,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财政保民生,发展为人民,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脱贫成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徐州已经连续14年实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7月1日起,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610元提高到650元。”在贾汪区紫庄镇油坊村新扩建的村民服务中心,市财政局驻村扶贫干部刘毅正在向村民宣讲财政政策。话音未落,现场就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两个月前,刘毅接过同事曹庆涛的接力棒,来到油坊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油坊村位于紫庄镇西南部,全村耕地面积32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人口3340人。该村2016年被列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97户、369人。
“全面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驻村以来,刘毅逐一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镇村协商、谋划落实帮扶项目,充分发挥财政干部善于掌握政策的优势,积极向村民讲解当前的政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油坊村因油坊得名,油坊村的香油远近闻名,距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随着手工榨油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最后一家老油坊也在5年前关门歇业。对此,徐州财政精准帮扶,投入财政资金,支持包含传统工艺的现代化香油加工厂落地生根,让古老的油坊村再次飘起了油香。
“离家近能照顾孩子,每个月还能拿到将近3000元的工资,家里的开支不用再发愁了。”正在操作间工作的油坊村村民杜婷婷高兴地说。目前,香油加工厂共有员工40名,除了技术人员外,其他员工都是家庭困难的油坊村村民。香油加工厂的落成,既解决了油坊村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贫困农户和村集体的收入。目前油坊村的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
根据今年徐州市财政局党组制定的《2020—2021年扶贫开发挂钩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油坊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要稳定达到6500元,村集体经营收入力争达到30万元;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油坊村出现了香油、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对此,扶贫干部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抢抓直播经济这一风口,通过直播平台帮助老乡们带货,帮助农户销售滞销蔬菜7500多斤、香油500多瓶、芝麻酱1000多瓶。油坊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万里说,村民不仅钱包鼓起来了,精神面貌也有了质的提升。
为了让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更亮,2020年徐州财政还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安排扶贫专项资金9240万元,增长7.3%;下达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市级奖补资金5843万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同市住建局制定《2020年市级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开展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
为真正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从2019年起,徐州市对下达的扶贫资金实施动态系统监控,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市财政本着“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讲求绩效”的原则,设计了包括“投入、产出与效益、过程管理、满意度”等4个一级绩效评价指标,12个二级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14个三级绩效评价指标,构成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关爱弱势群体,描绘全面小康美好蓝图
家住贾汪区耿集镇的徐艾云女士,2003年曾因高位截瘫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经过“残疾人之家”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和耐心劝说,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当她拿到第一份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报酬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钱虽不算多,但却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也是赢得社会尊重的体现,更是“家”发挥作用的最好诠释。
“残疾人之家”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爱心工程,以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为主要服务内容,通过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寄宿制托养等方式,扩大托养服务能力,满足残疾人托养需求;鼓励吸收残疾人及家属参与辅助性就业,按劳取酬,加强对残疾人家庭的帮扶,让广大残疾人更加平等、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徐女士所在的耿集“残疾人之家”正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该“残疾人之家”承担着为16名残疾人日间照料、20余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康复指导、技能培训等便利化常态化服务功能。

多年来,徐州市财政局不断加大残疾人事业投入,着力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每年将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作用,保障残疾人康复、扶贫、托养等各个方面的需要,特别是支持“残疾人之家”建设。徐州多次被江苏省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全市共建成189家“残疾人之家”,参加辅助性就业劳动残疾人2266名,接受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残疾人3052名。
坚持生态优先,生动诠释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满足城乡发展需求。
奎河是淮河流域重要跨省界河流,更是徐州人民心中的“母亲河”“家乡河”。由于水体供给单一、规划落后、污水废水直排等原因,奎河存在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排涝标准低、运行管理调度不便、景观环境不佳、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家乡河”无法满足徐州人民对美好水环境的需求。
2008—2010年,市财政投入320万元,创造性实施引黄济奎工程,巧妙利用袁桥闸站和涵洞,实现故黄河奎河水的互通,奎河、故黄河、沂沭泗三大水系实现历史性贯通。2010年,市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奎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提升奎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
2018年起,市政府开启新一轮奎河整治工作,计划用8年时间实施市区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通过改造运行系统、采用新兴技术、引入先进管理、发掘历史底蕴等措施,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将奎河建成景观亮丽、河净水清、彰显汉韵的综合廊道。该项目列入城建重点工程,计划投资约27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7.32亿元。财政部门“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全面改善奎河水质、巩固提升河道基本功能、再现奎河历史文化风貌,让奎河成为一条真正的景观河、生态河、幸福河。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