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对稳定经济增速及就业增长的合理区间“下限”,实现创新驱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代,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与效率、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良好实现路径。近年来,我国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笔者在此试分析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几点建议。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相关供应链金融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发展出动产(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等极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比如,在农业领域有“农户+销售商”发展模式,“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商”金融服务模式,“农户+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农户+村政府”金融服务模式,以及“农户+保险公司+担保公司”金融服务模式等等,有效缓解了农业领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17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在六项重点任务中专门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要让供应链金融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风险。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企业规模小、散,抗风险能力差,缺少抵质押物。中小企业普遍资本薄弱,技术、人才等竞争能力差,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偿债能力弱,一旦经营困难可能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况。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一旦出现风险,很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债权人风险。即使能够抵押,提供的也多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和土地资产,这一部分的资产评定较为复杂,评估费用较高,很难直接抵押获得资金。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不少中小企业提供的运营和财务报表信息真实度较低,银行很难辨别企业的还款能力。而且,供应链上的企业通常分布在不同市县、行业,金融机构由于成本、地域等限制很难深入跟进,无法一一核实信息。
(二)供应链管理松散,企业间信息封闭。供应链金融涉及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全过程,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紧密合作、协同配合。但当前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表面上看处于同一链条,实质上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企业注重的是自身资源的利用,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看作是商业机密,这往往造成市场响应迟钝、企业经营困难,从而大大影响了供应链融资能力。
(三)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有限,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方面,国有银行的贷款普遍流向了大企业,中小商业银行也想方设法把大企业纳入自己的贷款范围,视其为重点客户,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频频“遇冷”;另一方面,银行要求担保机构承担更大比例的贷款风险或承诺连带责任保证、压低担保倍数等,使得担保机构不得不压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担保业务。而且,市场化的商业担保通常采取提高担保费率、要求受保企业缴纳风险保证金、提供反担保等措施来避免利益损失和降低风险,过高的成本往往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放弃商业担保。
(四)传统的金融服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存在差距。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应收类、预付类和存货类三大金融产品,真正能落地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并不多。而且,传统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内嵌的交易结构难以深入解析,不能很好地实现供应链的资金流与商流、物流、信息流相互融合,风险识别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因此,传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覆盖面与供应链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金融服务产品供给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随着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融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金融机构作为市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更加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破解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建议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统筹使用,统一管理运作。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用于解决生产公共设施的投入和产品流通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有偿使用的财政资金用于解决生产流通中的融资和流动性结算方面,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二)打造信息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议通过电商平台的金融大数据给中小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产品滞销、经营困难。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协同网络,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放大供应链在管理、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京东金融的京农贷为例。京东金融和核心企业合作,根据农户的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料给农户授信,农户申请的贷款可以作为流动资金,也可去定点单位采购农资,同时协助农户打通销售渠道,农产品一旦销售出去就将收入回款打到银行指定账号,用于平台贷款的归还,从而形成资金的闭环,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可以利用重点大客户的信用数据,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征信系统,进一步拓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风控技术的应用,从而完善三农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三)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关键助推力。供应链金融要求金融机构能深入整个产品生产、物流、交易、资金流转与运作的过程中,因此,面对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的态势,银行应适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与供应链各环节准确对接。银行的研发与管理团队更要深入供应链企业内部,针对企业融资需求研发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为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另外,随着传统银行网点布局的扩大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入推广,建议进一步规范小额信贷和P2P等业务,并将其引入到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以扩大产业化资金来源,提高产业金融的普惠度,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强其能动性。
【依托国家社科基金:供应链金融促进京津冀实体经济适应性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编号:16BJL213】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