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财政部也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显然,这两件事是部署和落实“预调微调”的财政政策,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又密切相关。
看前者,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一直坚持的改革方向。管住政府收费之“手”,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经营成本、激励投资创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政府一直以来做的事情目前还要如此强调,甚至引入问责机制,只能说明简政放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一个原因是企业活力被“乱伸之手”所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目的更主要的还是抓改革。
看后者,“加快支出”是财政部下发通知的关键词。考虑到经济形势复杂、下行压力大,年初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在如此强调加快支出,很可能出于两个原因:经济有下行压力且财政有政策空间。数据表明,一季度GDP增速创多年来新低,4月份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增加值都在一季度基础上有所下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回落幅度更加明显,CPI仍在下行通道。另外,财政政策也确有一定空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7507亿元,同比增长9.3%,财政支出39842亿元,增长9.6%,收入比支出多7300亿元,同时4...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财政部也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显然,这两件事是部署和落实“预调微调”的财政政策,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又密切相关。
看前者,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一直坚持的改革方向。管住政府收费之“手”,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经营成本、激励投资创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政府一直以来做的事情目前还要如此强调,甚至引入问责机制,只能说明简政放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一个原因是企业活力被“乱伸之手”所限。从这个意义上讲,目的更主要的还是抓改革。
看后者,“加快支出”是财政部下发通知的关键词。考虑到经济形势复杂、下行压力大,年初明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在如此强调加快支出,很可能出于两个原因:经济有下行压力且财政有政策空间。数据表明,一季度GDP增速创多年来新低,4月份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增加值都在一季度基础上有所下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回落幅度更加明显,CPI仍在下行通道。另外,财政政策也确有一定空间,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7507亿元,同比增长9.3%,财政支出39842亿元,增长9.6%,收入比支出多7300亿元,同时4月末财政性存款达3.67万亿元。可见,目的更多的是稳增长。
两者密切相关。首先,稳增长是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环境,调结构有利于更好的增长。其次,两者都突出强调“执行”,前者要求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后者要求加大问责力度,对排名靠后的下一级财政部门,通报政府分管领导。稳增长和调结构并行不悖的道理虽已经被反复说明过,但政策执行遇阻问题却应引起深入思考。“喊破嗓子不如抡开膀子”。没有贯彻执行,再好的政策也枉然。更何况,基层政府最接近经济现实,所有政策都需要通过基层政府部门细化和执行,才能落实到企业和居民身上,否则就还停在文字上,悬在半空中。
财政政策具有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但是当前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需求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准确分清财政需求的轻重缓解,将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更加考验政策制定者智慧。笔者不揣浅薄提出以下想法:
一是政府简政放权关键是管好权、钱、人三件事。经济运行效率与交易成本反向相关,而政府“乱伸的手”是交易成本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管权办法是制定权力清单,管钱靠全口径预算,这都是正在推行的做法,只要公开程度足够,相信能够实现目标。但管人环节实现“本届政府公职人员只减不增”还需做很多工作。“因人设事”是惯性思维,改起来不是朝夕之功,如果不能从机构和人员编制上实施更严格规范的限制、制定更合理的进出制度,类似的事情还将继续甚至增加。
二是打破行政性垄断是当前抓改革和稳增长的关键。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交易成本来自行政性垄断,预算软约束、缺乏竞争压力和创新意识、垄断利润等都与他们相联。而且,垄断背后还是政府的力量,甚至是少数人的利益,不排除这部分成为改革阻力的制造者和政策执行的抵触者。垄断排挤了竞争者的进入,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创新活力。成熟市场经济体经济自生能力较强,其中一个原因是尽可能限制了行政性垄断,因此正常经济波动不需要政府过多操心。
三是稳增长既要加快支出更要完善制度。财政预算是年初就定了的事情,而且合规花钱似乎不会有什么难度,为什么出现部分支出进度较慢、预算资金大量结转、国库存款沉淀较多等问题呢?很可能有背后的原因。不分析原因一味强调快,难免有陷入唯GDP论的嫌疑,创新调控方式的努力也可能打折扣。针对地方政府的支出安排,应在科学分类基础上,尽量明确每类支出的进度要求并制度化,至于“以拨代付”等本身就不符合规定,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则应明确,调控要靠日常运行基础上的非常规手段,两者应加以区分。针对居民的财政政策,要突出做好弱势群体的“托底”,保障房、基本养老、教育、医疗等要根据财力稳步推进。针对企业的政策,首先应坚决取消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同时压缩相应人员;另外,减税环节应重点支持有潜力、有市场、目前有困难的小微企业,稳增长政策要扶持有效供给,不能制造产能过剩,让劣币驱逐良币。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