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年前,上海非沪籍女孩占海特曾就异地高考问题在微博上约辩上海沪籍人士,引发了一场关于异地高考权的激烈交锋。两年过去了,高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异地高考正在全国多个省份陆续推开。关于异地高考,见仁见智,抵制的一方提出,要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的容量。而支持的一方则喊出“教育平等”的口号,认为自己同样为城市纳税做贡献,应该享受异地高考的权利。
由此,笔者想到美国的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这样一个理论:无知之幕,意思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会在社会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应该如何对待他。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即可以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回到异地高考的问题上,我们不妨用“无知之幕”这个理论来分析一下。现在假设所有的政策制定者事先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中西部或者边疆省份,那么他就会考虑到子女将来面临上学的问题,...
两年前,上海非沪籍女孩占海特曾就异地高考问题在微博上约辩上海沪籍人士,引发了一场关于异地高考权的激烈交锋。两年过去了,高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异地高考正在全国多个省份陆续推开。关于异地高考,见仁见智,抵制的一方提出,要考虑到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的容量。而支持的一方则喊出“教育平等”的口号,认为自己同样为城市纳税做贡献,应该享受异地高考的权利。
由此,笔者想到美国的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这样一个理论:无知之幕,意思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会在社会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应该如何对待他。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即可以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
回到异地高考的问题上,我们不妨用“无知之幕”这个理论来分析一下。现在假设所有的政策制定者事先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中西部或者边疆省份,那么他就会考虑到子女将来面临上学的问题,究竟是就近高考好呢,还是要对异地高考设置一定的门槛,比如学籍年限、居住年限、缴纳社保情况等,如果设置这些限制,如何能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呢?可以想见的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其实不光是政策制定者,比如在占海特事件中,许多沪籍人士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异地高考,正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立场。假设每个人都要面临自己身份的不确定,那么他们的态度就要审慎许多,因为本质上人们都是风险厌恶者,比如给人两种选择,一种是获得100元,另一种是获得200元或者一分钱不得,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
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可能会面临高考移民的问题,毕竟现在每所高校在全国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不一样。我们还是回到罗尔斯的理论,究竟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才是正义的?依罗尔斯的理论,只有当所有人都处在一重“无知之幕”背后之下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才是正义的。在“无知之幕”的前提下,罗尔斯推导出了公正(正义)的两个原则: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有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式正义就是让乌龟和兔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质正义就是考虑到乌龟实际上跑不过兔子,要让制度的设计更有利于弱者的乌龟。以罗尔斯的正义观来检校现存的高考制度,不难发现我们现在两种正义原则都没有满足:高考统一出卷统一划线,可以看作是让乌龟和兔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形式正义;而如果要考虑到实质正义,则应该是对教育资源欠缺的中西部省市予以弥补照顾。以此看来,高考制度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不光是异地高考问题,过去我们曾通过人为建立各种壁垒,比如社保问题、医保问题、教育问题,现在这些有违公平正义的壁垒正在逐渐地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基本权利不再区分地域、户籍、阶层、出身等不可改变的因素而向人们开放,这正是社会的进步之处,正如改革中我们曾打破大锅饭、职业终身制和接班制。
罗尔斯一般被人认为是偏向左派的思想家,他的正义论是对那种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忽略甚至牺牲了弱势群体的功利主义原则的批判和矫正。需要指出的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传统上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西方学者曾组织过实验者来检验人们是否会遵循罗尔斯的原则做出自己的选择。许多的实验表明,在“无知之幕”的背后,多数人的选择既不是最大化社会的平均福利,也不是最大化最不利者的利益,而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但是,罗尔斯的正义观对我国当下的制度设计仍然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无知之幕”的理论更像是一把尺子,去衡量实然和应然还有多少差距,用中国的一句名言解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也担心自己会沦入最差的那种境地,就不要制定那种不利于那种境地之中的人们的政策;如果你也担心自己拿到最小的那块蛋糕,就尽量把蛋糕分得更公平。
责任编辑 廖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