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5 作者:王建国 财政部农业司司长
[大]
[中]
[小]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必须要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眼光,坚定改革创新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中央关于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取消挂钩和加大力度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中央强调,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这为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一颗定心丸。二是扩大增量和用好存量的关系。在积极争取加大支农投入增量的同时,也要下功夫抓好存量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快执行,盘活存量,充分挖掘政策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资金不能“包打天下”。让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首先得让农业变成“赚钱产业”。其次,财政政策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通过奖补,采取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方式,对相关项目予以直接支持;建立合作机制,采取购买服务、公私合营等手段,把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捆绑...
当前,我国已进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必须要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眼光,坚定改革创新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中央关于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取消挂钩和加大力度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中央强调,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这为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吃了一颗定心丸。二是扩大增量和用好存量的关系。在积极争取加大支农投入增量的同时,也要下功夫抓好存量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快执行,盘活存量,充分挖掘政策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的关系。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资金不能“包打天下”。让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首先得让农业变成“赚钱产业”。其次,财政政策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通过奖补,采取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方式,对相关项目予以直接支持;建立合作机制,采取购买服务、公私合营等手段,把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捆绑起来,实现共同投入;打造平台,加强规划引导和具体指导,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
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是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也是财政支农部门下一阶段的中心工作,需要共同努力,将其打造为财政支农的品牌工程、亮点工程。一是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一套理念,也是一项战略,内涵很丰富,涉及面很广。在具体落实中,各地要结合实际,有侧重地抓好政策性强、影响力大的工作。二是统筹兼顾。要按照“积极稳妥、安全可控、试点先行”的原则,统筹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既要让农业“休养生息”,又要保住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既要积极推进试点政策,又要保护农民的切实利益,合理把握试点的覆盖范围、支持方式、时间步骤、宣传力度等。三是抓紧落实。一些试点政策涉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一定要在进入生产季节之前,提前谋划、提早部署、尽快启动。
支持农业“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8项试点。第一,支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今年,在湖南省的长株潭地区先行试点,采取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改性等措施,促进实现耕地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其他有关省份也要积极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做好政策储备。第二,支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今年,计划先在部分地区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今后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关省份要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申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要以县为单位相对集中,采取竞争立项方式,优先安排农民意愿强烈、县乡政府有积极性的县先期实施。要将退耕范围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实地与图表一致。第三,支持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今年在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先行先试,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试点地区农民就业和收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第四,支持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先行在东北省区开展。各试点省要认真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划定政策实施范围。第五,支持启动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试点,广泛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作业整地要因地制宜,按照技术作业规范开展。秸秆还田重点要探索更有效的还田技术和模式,各省财政部门要会同农业部门遴选出适合本地作物品种和气候、土壤条件的还田技术。第六,支持开展施用配方肥试点。各地要突出发挥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组织化优势,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加快配方肥推广。同时,探索建立农企合作有效机制,调动和发挥供销社等农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县、乡、村整建制施用配方肥。第七,开展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区分不同畜禽品种、不同技术路线和不同适合生物发酵气候条件,选择若干畜牧业大县,在规模化养殖场或集中饲养区域,配套建设粪污废弃物综合处理设施。第八,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支持使用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推行以旧换新,换用的新膜要达到0.01毫米以上,不使用达标膜不给予补助。地方财政部门也要积极支持残膜机械研发和推广。
支持农林生态建设政策。第一,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各有关省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要对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进行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争取在第一轮支持政策到期前,研究提出下一轮政策措施。此外,南方草山草地有很大的饲草利用潜力,要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牲畜品种结构调整和草粮替代,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大余地和空间。第二,支持现代林业建设。继续支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地区长远生计问题。安排资金稳步支持实施天保工程二期方案,保护国家天然林资源,促进林区社会正常运转。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健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造林、林木良种、森林抚育投入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完善林业补贴政策。第三,支持水资源保护。站在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区、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区,必须统筹考虑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把水资源平衡论证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对于没有水源保证的地区,绝不能盲目扩大灌溉面积。进一步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支持提升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必须要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眼光,坚定改革创新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中央关于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支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第一,坚持重点县建设模式,分区域、分重点、规模化、集中连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塘整治、1-5万亩灌区配套改造等工作,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各地在小农水重点县的遴选上,要坚持竞争立项、绩效考核、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等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优先安排工程质量好、增产潜力大、积极性高的县。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中介机构或第三方进行专项评价,进一步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监管。第二,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各地要认真落实好财政部关于规范和加强计提资金管理的文件要求,在安排使用这项资金时,要统筹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引提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支出,着力发挥中央统筹资金效益。第三,抓好“节水增粮行动”。中央财政将调整优化项目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积极性的地区多干快干。东北四省区应按照已签订的责任书,完善措施,落实投入,确保完成四年总目标。第四,支持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提高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程度。要及时跟踪指导试点情况,对试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此外,要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灌排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落实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具体操作办法,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第一,继续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改进补贴发放办法。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实行补贴资金与播种面积挂钩的方式,在保证补贴资金安全和落实到户的条件下,探索更高效便捷的资金结算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效果。第二,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运行机制,推行“全价购机、按比例补贴购机农民”的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各地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突出购置环节。第三,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今年,财政部将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开展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要积极做好政策衔接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
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继续大力创新和完善支农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积极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动支农项目与符合条件的主体广泛、有效对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财政补助机制、市场引导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两项试点。第一,稳步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这项试点的主要目标是“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机制、拓展新领域”。今年是试点实施的第二年,也是试点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阶段。试点省份一定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创新的措施和手段。第二,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开展试点时,要坚持选择主要粮食品种,针对从耕种收到产地初加工的关键环节,按照市场化运作思路,调动服务组织积极性,比如,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在同一个试点区域内,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服务组织承担同类服务工作,同时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强化对服务结果的绩效评价。
完善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第一,坚持中央指导、地方选项,不改变资金项目的管理方式,充分赋予地方自主权。第二,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投入。要重点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坚持集中连片推进、集中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产业和环节选择上,适当统筹考虑省级层面的规划布局和县级层面的具体需求。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投入,主产省必须扶持粮食产业,非主产省也鼓励发展粮食产业。第三,坚持整合资金、扩大效应。进一步强化这项资金的平台作用,整合和统筹各方面资金,做大做强产业投入规模。同时,要积极探索创新整合机制和手段,让整合的措施更实在、更有效。第四,坚持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加强与农口部门的合作与配合,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资金监管,深入查找问题,落实整改,健全机制。与此同时,各地要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进一步探索资金投入使用管理的新机制,在新的起点上赋予这项政策新的活力。
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格农业投入品安全标准,从源头控制住农业的外部污染。另一方面,要从农业内部着手,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舌尖上的安全”。各地要强化属地责任,落实监管任务,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监管能力建设,包括加大肉牛肉羊规模化饲养支持力度,将肉牛肉羊母畜养殖场纳入扶持范围;加大力度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原产地和主要流通市场渠道抽样检测,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畜禽屠宰环节监管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同时,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提高主要农产品应急供应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支持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对灾害的预测预判,做好预案,积极应对,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动物疫病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以及基层防疫员补助等工作,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支持落实《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两个规划,全力做好支持防汛抗旱工作。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提升林业防灾减灾能力。支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引导支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
四、做好财政扶贫开发工作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处理好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关系,在支持做好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国家将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方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在此基础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把资金精确瞄准扶贫对象,以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扶贫项目设计,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确保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积极探索资金使用机制创新。中央财政将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分配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并大幅提高奖励资金的规模。省级也要全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对市、县的考核和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增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正向激励作用。积极探索有效机制,把资金安排与扶贫目标任务和减贫效果结合起来,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竞争机制,优先支持积极性高、脱贫愿望强、扶贫工作做得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贫困地区和扶贫项目。各地要认真分析本地贫困分布、致贫因素等情况,制定实施方案,安排一部分专项扶贫资金,整合一部分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贫困问题,打造财政扶贫工作新亮点。
切实推进项目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县。要及时清理有关规定,不能以任何名义设置项目审批权限,或变相限制县级自主确定资金扶持项目的权力。省、市要尽快将工作重心转变到强化资金和项目的监管上来,加强对县级的考核、检查,切实承担起资金监管责任。“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地要制定实施细则,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健全公告公示制度,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基层组织就地就近监管、扶贫对象积极主动参与管理等做法,构建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继续做好财政专项扶贫重点工作。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范围,推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积极支持兴边富民行动,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政策,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做好扶贫贷款财政贴息工作,巩固以工代赈、国有贫困农场和林场扶贫、“三西”建设等工作成果。完善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运营。
五、改革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
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上下联动、逐步推开”的原则,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着力构建科学的涉农资金管理体系。第一,推进预算执行环节的整合,赋予地方更大的整合自主权。一方面,推动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直接面向农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涉农事项,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涉农资金整合的制度配套。此外,要继续巩固现有整合平台,突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对相关资金进行整合统筹,集中力量成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二,稳步推进预算编制环节的整合,从源头上进行涉农资金的清理归并。今年,财政部对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了归并。各地也要参照中央财政的做法,加大预算编制环节的整合归并力度。目前,对能够整合的项目尽量予以归并和规范。对于打捆、拼盘式的归并项目,要抓紧制定整合后的管理办法,按照一个办法进行分配、管理。第三,积极支持开展整合的试点试验,探索创新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方式。继续下大力气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整合试点,加快实施试点相关工作。要边干边总结,及时提炼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第四,探索建立支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完善支农政策体系。一方面,通过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加快职能转变。另一方面,在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同步探索划清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促进调整完善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
完善财政支农预算管理体制。第一,探索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建立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提高支农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第二,抓好支农支出的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挂钩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的统筹使用,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支农支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有效性。第三,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追踪问效,指导农口部门开展绩效目标填报和绩效评价试点,做好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评价结果的公开及应用。第四,稳步推进农口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不断细化公开内容。
支持新疆兵团和气象行业改革发展。第一,支持完善新疆兵团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深刻领会新时期中央对兵团的职能定位,结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和兵团发展实际,研究探索兵团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兵团加强财政财务基础工作,为兵团履行使命提供财政保障。第二,支持加快气象事业改革发展。支持气象部门推进气象业务、气象服务和气象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支持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支持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发挥气象在农业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
支持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继续安排试点资金,对国有林场解决分离办社会和林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予以补助,促进国有林场理顺管理体制,搞活经营机制。结合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转变森工企业的采伐职能,理顺资源管理体制,精简森工企业机构和人员,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中央财政将研究予以适当支持。
六、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监管
要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农民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切实改革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手段,坚决杜绝发生违规违纪问题。一是抓制度建设。既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又要按照服务于政策落实、方便地方操作的原则,科学设计制度体系。今年,财政部将制定或重新修订一些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各地区也要及时跟进,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省级的管理制度,指导基层做好与上级规章制度的衔接和配套。二是抓制度执行。制度要有用,关键靠执行。一方面,要强调有法必依,照章办事,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另一方面,要依据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既要借助外力,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检查,更要主动作为,切实加强对一些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监管。三是抓手段创新。要因地制宜探索采取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监管手段,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就地就近监管作用,建立健全上下级之间更加顺畅、高效的联动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 李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