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6 作者:张智乾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大]
[中]
[小]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下一个10—20年发展的重大机遇,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结构调整的新手段、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新动力。一是从需求角度看,城镇化发展将极大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据统计,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其消费将扩大3倍以上。另据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新增6.6万亿元投资需求。如果未来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能提高到65%,意味着年均社会消费额将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将维持20年以上。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将有力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升级。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好发展环境。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0.933,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关系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下一个10—20年发展的重大机遇,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结构调整的新手段、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新动力。一是从需求角度看,城镇化发展将极大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据统计,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及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其消费将扩大3倍以上。另据测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新增6.6万亿元投资需求。如果未来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能提高到65%,意味着年均社会消费额将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将维持20年以上。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将有力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升级。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好发展环境。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0.933,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关系数为0.968,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越高,对服务业的需求就越大,就越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三是从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发展是打破二元经济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特别对于8487万人、占农民工58.4%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心理定位、身份认同、发展取向、职业选择等与老一代农民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切要求平等享有就业、上学、卫生、住房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加快城镇化发展,推动生产要素从低收入产业、地区向高收入产业、地区流动,深化社会分工,能创造出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业人口。
财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各级财政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更好地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适应城市人口集聚和城市群发展新特点,着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的原则,大力支持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更好地成为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与辐射的节点。大力支持发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依靠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与空中快线等快速交通轴,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壮大,培育增长极、增长面、增长片。支持城际轨道交通发展,强化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通勤圈,支持城市群健康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投入和补贴力度,完善对公交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性运营补贴以及其他有利于公交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同时,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原则,支持各类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的目标。
(二)围绕产城协同发展目标,着力支持城市产业壮大和结构优化,为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发挥财政税收政策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型城市群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强化城镇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互动发展、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良性互动。二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中小企业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筹措扶持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引导,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有效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生力军的作用。三是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的原则,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拓展新领域、发展新形态、培育新热点,为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着眼农民工市民化的战略方向,着力调整财政支持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农民工生活。支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户籍改革与就业、土地产权、社会保障等改革结合起来,逐步淡化户籍制度承担的政治、社会、经济功能。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社保、医疗等领域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和有效衔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将农民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支持农民工参加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保障农民工人员子女享受城镇义务教育,支持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加大对进城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为农民工提供能力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加强对农民工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尽可能缩短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让全体人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
(四)着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加大财政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适宜人居的绿色、低碳城市。综合运用预算投资、财政补贴和贴息等方式,支持城镇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淘汰落后产能、环境检测监察以及农村环保;支持推动高效节能产品,在城镇居民中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安排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形成低碳能源系统,促进城市低碳化。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支持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全覆盖。支持加强城镇资源循环利用,合理确定城市边界,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形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城镇的倒逼机制,引导鼓励发展紧凑型城镇。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安排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等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支持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融的城市环境。
(五)突出农业战略基础性地位,着力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大力整合和统筹各种渠道资金,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支持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能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夯实财政自身能力建设,促进形成有利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清晰划分城镇化发展涉及的各级政府事权,使基层政府拥有与城镇化建设相对应的财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腾出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民生领域。进一步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安排财政转移支付,使财政体制适应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大流动的新情况。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着力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创新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参与城镇化过程,加快构建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城镇化融资机制。财
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