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财政不断追赶跨越,财政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平台,财政管理提升到一个新层面,财政工作正经历历史性的转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努力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树立增收节支、勤俭节约意识。增收节支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是长期财政实践的经验总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过去四川面临“保工资、保运转”的困难,现在面临的是“保民生、促发展”这一更高层面、更加艰巨的保障任务。从当前收支形势看,一方面今年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再加上落实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地震灾区建安营业税的大幅下降,四川财政收入增幅会有所回落;另一方面,落实增加教育经费、民生保障扩面提标以及中央投入地方配套等政策需要大量资金,还将进入偿债高峰期,财政增支规模将扩大。收入和支出的“一减一增”给财政带来不小压力。近年来,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一些地方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淡化,举办会议讲排场,接待讲高档,办公用房建设、装修和办公用品购置超标准等情况有所抬头。面对当前财政发展好的势头,四川各级财政不能盲目乐观,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履行职责,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要敢于和善于做“减法”,减少贪大求洋、铺张浪费、不合实际的政绩工程,并防止过度举债对财政的冲击,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努力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要切实落实支出责任,严格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保障序列来安排预算,在必保项目上不允许留“硬缺口”。

二是树立主动作为意识。过去四川财政困难,主动作为的条件有限,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现在有更多的钱来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建设。2011年,四川民生和发展方面的支出已占到80%以上,这一方面对加强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财政主动作为留出了空间。各级财政要树立主动作为的理财意识,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要加强宏观分析和政策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主动服务、主动买单;要统筹各类政府性资金,保障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促进“两化”互动、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三农”、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大力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积极研究相关政策,主动承担“兜底”责任。
三是树立绩效管理意识。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的核心问题,贯穿于公共财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当前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怎样提高支出绩效,达到“要钱容易花钱难”和“支出必问效”的管理效果,是各级财政共同面对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四川省级财政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起以预算编审、执行考核、绩效分配、中期评估、结余管理、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覆盖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今后,四川各级财政要牢固树立绩效管理这一现代理财理念,既要重分配、重投入,更要重管理、重绩效,加大工作力度,逐步确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和支出管理机制,强化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首先要提高总量配置效率,在大方向上配置好财政资源、优化支出结构就是最大的绩效;其次要提高分项配置效率,在总量配置的基础上选择最有价值的项目进行择优投入,实施绩效分配;第三,要提高运行效率,通过绩效目标管理、成本管理、监督管理、投资评审、信息公开、效果评估等管理手段,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推动财政工作不断上台阶,加强管理是基础,改革创新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大的转型时期,既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也伴随着经济转型的阵痛和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财政改革发展也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优化增量又要调整存量,既要筹措资金又要统筹资金,既要加大保障力度又要提升支出绩效,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均衡,既要解决“越位”又要解决“缺位”问题,既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又要防范财政风险,等等。但无论是积极主动还是形势倒逼,都需要大胆改革,不断创新。要增强不改革就没有活力、不创新就没有出路的自觉意识,把改革创新作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推动财政工作上新台阶的“血液”和动力源泉,在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在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大改革创新的工作力度;要创新理财观念,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都要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不搞“大包大揽”,减少“无效干预”和“过度干预”;要创新扶持政策,在促进发展方面要秉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功能,推动由直接投入向间接扶持转变,在改善民生方面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各项政策的衔接,改变部分民生政策“碎片化”的问题,积极推行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制”等新机制;要创新财政管理,在继续完善和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财
(作者为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