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3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福建:加强文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近日,福建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强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通知》,要求文化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落实经营责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文化企业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内部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经企业决策机构或主管部门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执行,并报省财政厅备案。还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通知》同时明确了2013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编报内容及要求。
(本刊通讯员)
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濒危文物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文物保护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累计有10495处文物登记入册,其中新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5562处;对重点文物、大遗址等保护对象的保护力度得到加强,对15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对象进行抢救和专项维护;向公众新增开放了柳州工业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天等县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提高了广西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公...
福建:加强文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近日,福建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加强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通知》,要求文化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落实经营责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文化企业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内部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经企业决策机构或主管部门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执行,并报省财政厅备案。还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通知》同时明确了2013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编报内容及要求。
(本刊通讯员)
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濒危文物的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文物保护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累计有10495处文物登记入册,其中新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5562处;对重点文物、大遗址等保护对象的保护力度得到加强,对15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对象进行抢救和专项维护;向公众新增开放了柳州工业博物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天等县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提高了广西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完善。目前,全区已有3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评出了3批共240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本刊通讯员)
四川:完善就业学费奖补政策
四川省财政进一步完善省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政策,着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奖补政策,对省属高校毕业生到该省77个艰苦边远地区县基层单位就业连续服务满三年的,按其实际缴纳的学费给予奖补,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2012年首批连续服务满三年的毕业生享受该政策,有2817人符合享受条件,共兑现奖补资金3730万元。奖补资金直接发放给毕业生本人或代为偿还毕业生尚未归还的金融机构助学贷款。
(本刊通讯员)
北京怀柔: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北京市怀柔区财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全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绿色产业”链的加快形成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副产品向商品和旅游产品的转移,实现了就地就业、农民增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并联化、一站式”办理,形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财政管理体制,明确区与镇乡间的“事权”和“财权”,加大对镇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村重大开支“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基层财政保障机制,为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城乡一休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财力保障。
(张宏宇 张金新)
河北承德: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
2012年以来,河北省承德市财政优化管理体制,推进乡镇财政所垂直管理。在保持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及乡镇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乡镇财政机构由县级财政垂直管理体制,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目前,已有2县共计46个乡镇财政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通过扩充人员编制,将熟悉财政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优秀人才吸收进乡镇财政队伍。自开展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以来,全市8县4区共计新增乡镇财政工作人员212人。市财政还强化督导,加快乡镇财政所建设进度。实行乡镇财政所建设进度月报制度,全面掌握全市财政所建设情况,并积极发挥第一批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县的典型带动作用,推动全市高标准、高水平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本刊通讯员)
辽宁锦州:启动劳动预备制培训
为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日前,辽宁省锦州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采取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前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办法,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培训专业以二产加工类、维修类为主,适当开展三产类职业的培训。各专业每天培训不得少于6学时,每月不少于120学时。预备制培训按照每人每学时5元的补贴标准执行。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学员给予每人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对于参加预备制培训的学员,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予以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对于参加培训的农村户籍和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家庭条件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和同级财政部门复核通过的,由财政部门按其实际参加培训月数和月补助标准,将生活补贴拨付至学员参加培训的培训机构,再由培训机构按标准发放给学员本人。
(唐振友)
安徽蚌埠:实施12项市级民生工程
2013年,安徽省蚌埠市将在实施好33项省级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投入2亿元资金,全力实施12项市级民生工程,主要涵盖“惠民出行、便民生活、帮民济困”三个领域。一是全线提升公共出行能力。新购置节能环保公交车211辆,新增、延伸、调整公交线路8条,提升改造公交站台200个;改造小街小巷12条,新建、改造路灯4000盏和城市公厕20座。二是全力改善便民生活条件。新建、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6个,提升改造饮食摊点群,完成30家农产品进超市、社区便利店工作;实施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班班通”,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支持示范社区创建;为市区102个社区添置乒乓球桌;实施“菜篮子”工程,对新建设施蔬菜基地继续奖补。三是全面覆盖扶弱济困措施。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对市区80岁、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分别补贴300元、2400元;提高对贫困大学生救助标准,每人一次性救助不低于3000元;提高“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助标准,每户每月补助120元;对困难家庭学龄前儿童入园每人每学期资助600元;对市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运营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元。
(朱双仕)
山东安丘:助推县域金融产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安丘市通过出台财政奖励政策、实施资金项目扶持和拓展财政服务业务等举措,优化金融环境,推进县域金融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财政支持金融、金融促进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一是出台财政奖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2009年以来,共发放支持县域金融经济发展奖励资金690万元,极大提高了各类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截至2012年10月底,市辖区内各类金融信贷机构贷款余额162亿元,其中当年新增贷款26.5亿元,为县域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二是实施资金项目扶持,拓展财政服务业务。利用间歇资金设立“企业过桥还贷资金”5000万元,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按时还贷续贷,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截至目前,市财政累计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1.34亿元,确保了企业银行贷款及时归还,续贷资金顺利到位,生产经营平稳运转。同时,为减轻企业负担,防范金融风险,自200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落实贷款贴息及贷款风险补偿奖励1170余万元,有力扶持了本地企业的发展。三是设立金融服务中心,搭建融资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金融服务中心购置办公用品及设备,全力支持金融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已有大批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及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来安丘联系开展业务。
(张林峰 王卓)
湖北咸安:严把关口支持阳光工程
2012年,湖北省咸安区财政局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严格把好关口,围绕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支持阳光工程实施,完成了3500人的培训任务,有效提高了群众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水平。在培训人员资格登记过程中,要求严格做到“身份清楚、年龄相符、地址具体、资料齐全”,保证农民群众享受“阳光”。在对转移劳动力资格的审查、培训单位开展培训工作实施情况的检查、培训台账管理工作中,做到区财政局与区“阳光办”共同签字,实行双向制约,确保培训落到实处。同时,把好信息公示关,将培训的基本情况在网上公开,具体到乡、到村、到人,情况一目了然。同时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咨询。把好资金管理关,严格推行报账制,待培训验收结束,报区政府领导审批后,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拨付直达供应商,确保专款专用。
(李兵)
贵州丹寨: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全保
贵州省丹寨县加强管理,严格审计监督,确保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不被挤占、截留和挪用,先后为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供养资金80.52万元,为“五保”孤儿发放生活保障资金30.28万元,为社区居家养老“五保”对象发放服务费2.75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全部得到兑现。同时,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政府主办、财政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鼓励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用于敬老院的修建、维修,或者是独资兴建养老服务机构,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奠定物质基础。县财政先后划拨资金85万元、下拨福利彩票结余公益金12.5万元经费,修建了扬武乡敬老院、南皋乡敬老院等七所乡镇敬老院,有效解决了农村“五保”对象的衣、食、住、养、葬等问题。目前,丹寨县已将在册的农村“五保”对象665户804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对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按每人每年1200元标准发放,对散居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发放,全县“五保”对象实现了全保。
(陈贵旭 刘世会 肖红雁)
甘肃金塔: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近年来,甘肃省金塔县把发展高效节水技术作为推动种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来抓,推广以滴灌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6.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节水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新建日光温室4960座7489亩,大拱棚12691座8884亩。以日光温室、网室制种、特色林果等节水高效产业为主的万元田面积达到3万亩,以拱棚瓜菜、高效制种和立体种植等为主的五千元田达到7.6万亩,2000元以上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8.1%。
(王新春 王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