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偏小。部分市县虽然支农投入总量较大,但大多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自身安排的支农投入比较有限,不同程度存在交叉、重复统计问题;现行许多支农项目大都需要地方财政予以配套,由于安徽省基层财力普遍比较薄弱,导致个别项目先实施后配套或虚假配套现象突出。当前“三农”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扶持,且倾向于资金和项目上的直接扶持,财政引导机制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有限,社会主体投入明显缺失,多渠道、多元化“三农”投入格局尚未建立。
(二)财政支农结构有待优化。在部分县财政支农新增资金中,非生产性投入即用于农业部门的人员经费比重过高,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省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延续了好的势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财政支农工作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偏小。部分市县虽然支农投入总量较大,但大多来源于上级转移支付,自身安排的支农投入比较有限,不同程度存在交叉、重复统计问题;现行许多支农项目大都需要地方财政予以配套,由于安徽省基层财力普遍比较薄弱,导致个别项目先实施后配套或虚假配套现象突出。当前“三农”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扶持,且倾向于资金和项目上的直接扶持,财政引导机制不健全,示范带动作用有限,社会主体投入明显缺失,多渠道、多元化“三农”投入格局尚未建立。
(二)财政支农结构有待优化。在部分县财政支农新增资金中,非生产性投入即用于农业部门的人员经费比重过高,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等生产性支出较少。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又大多集中于社会性、公益性的大中型项目上,而与农民生产直接相关的中小型项目建设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呈恶化趋势,农业安全面临考验。上级补助资金中涉农补贴份额较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补助较少,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反差。
(三)财政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支农专项设置“小而多、细而全”,而且基本上都采用“一竿子到底”的专项管理方式,难以形成合力。支农资金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项目存在多头申报情况,重复立项、交叉投入,低水平重复投资,使得政府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下降,也给项目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仍有限,特别是一些跨区域、跨级次、跨部门项目,部门间协调、配合难度大,自下而上的资金整合缺乏法律支撑。
(四)基层财政力量比较薄弱。随着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民生工程和“一事一议”等工作的推进,乡镇财政事务逐渐增多,行政职能逐步强化,而现有办公条件、事业编制、人员结构以及财务状况已无法适应这一趋势。一些村级组织因经济支撑状况差、历史债务负担重,出现了组织、服务功能弱化,无法履行应尽职责甚至难以正常运转的情况。一些乡镇部门财务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和绩效考评力量薄弱,挂账截流收入、转移挪用专款现象时有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
(一)切实加大投入,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支农投入预算安排,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完善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增加“三农”投入政策。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物代资等政策手段,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探索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新格局。

(二)把握支农重点,着力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重点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逐步扭转城乡发展中不公平的农产品、土地、劳动力、信贷“剪刀差”现象,大力支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出台支持土地流转的具体配套政策,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协同推进。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采用财政补贴、贴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投入,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逐年增长。重点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农民新的产业化收入增长点;统筹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育农民新的非农产业收入增长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入手培育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加大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最大效益。继续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对现有补贴对象相同的补贴资金进行归类整合,增量部分予以集中,用于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对涉农补贴资金实行归口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归口安排财政支农项目。进一步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支农项目的范围、内容,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全面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深入推进以县为主涉农资金整合,继续推动省级跨部门整合涉农资金,推进省级涉农部门资金整合工作,探索建立包含“约束性因素”的一般性支农转移支付制度。
(四)强化资金管理,构建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清理、完善现有的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创新管理方法。深化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推进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工作,完善支农项目资金报账制度。三是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支农支出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支农支出的决策行为,健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跟踪问效和监督约束机制。四是强化绩效考评。逐步完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覆盖事前申报绩效目标、事中跟踪问效、事后绩效评价全过程的、科学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应用机制。财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