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时针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最近的城市___四川省都江堰市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山崩地裂、江河改道、城镇夷平、村庄毁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多年发展改革成果毁于一瞬。但市财政局的干部职工并没有被灾害所击倒,他们在局党组的带领下,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财政人面对灾难坚强不屈的风采。
灾难中,一支英雄的铁军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江堰市财政局一班人没有恐惧,没有退缩,局党组在尘烟弥漫中紧急召开党组会,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领导小组。时任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的谭小春一边安排人员立即前往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领受任务,一边带人迅速赶往紧邻财政局办公大楼的新华书店倒塌现场救人。从5月12日至5月18日,他连续工作5天5夜,被人架出来休息时,他还不清楚自己妻女的情况。时任副局长、现任局长程建国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了房屋倒塌情况严重的“李家花园”,冒着漫天飞扬的灰尘和强烈余震,他及时组织群众在废墟中搜救,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饿了吃一点冰面包,24小时坚守在一线。副局长青静是一名女同志,身体状况不好,犯有严重肠胃病,但她仍然坚持带领妇女和年龄偏大一点的同志为干部职工联系临时办公点和避难场所。她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手臂严重摔伤,但却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苏香兰,市财政局一名普通的干部,地震将她的家夷为平地,年迈的父母掩埋其中生死未卜,她却无暇顾及,强忍悲痛投入到灾后临时办公点的筹建工作之中,灾害发生后一直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
一个个感人故事的背后,是一支英雄铁军面对灾难无声的宣战。在抢险救灾现场,在为救援部队带路的车辆上,在抚慰受灾群众的劝导组中,在环境恶劣泥泞满地的临时办公点……随处可见财政干部职工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责任、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灾区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建时,一个不屈的脊梁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灾害发生后,当年财政总收入仅完成年初预算的41.8%,较上年下降49%。与此同时,大批受灾群众生产生活面临巨大困难,救灾抢险、受灾群众安置等支出需求巨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市财政局用实际行动塑造了灾区财政人不屈的脊梁。
没有办公场地,他们用彩条布、竹板一围就是最好的办公室,在停车场旁的大树下摆几张简陋的桌椅就是会议室。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他们联系通讯部门安装了一部号码为87130911的应急固定电话,一时间,这部尾号“911”的电话成了市财政局划拨救灾资金、安排工作、接受上级任务、发布抢险救灾命令的“集结号”。为保证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他们千方百计调度资金,确保了受灾群众临时生活、过渡安置、遇难学生家属慰问、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救助资金的及时发放。
工作重心转入灾后重建后,大批重建项目陆续上马,资金需求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财政局紧紧围绕灾后重建工作,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组建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农户住房重建和乡村旅游重建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解决了灾后农房重建和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国有资源,深挖自身资源潜力,坚持“项目配置资源、资源撬动资金、资金保证信誉”的理念,综合运用土地资源、经营性资产等拓宽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重建资金压力,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资金需要。2008年8月1日,全市受灾群众及时入住安置点板房;2009年9月1日,全市学校重建全面完工交付使用,全部学生在秋季开学之际顺利进入新校址学习;2010年9月30日前,全市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永久性安置新居。

风雨后,一道美丽的彩虹
千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以极端方式破坏了都江堰市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也以极端方式检验了灾区财政干部队伍。面对灾后重建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市财政局党组及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这一工作重心,扎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开源节流保增长。创新征管思路,强化征管机制,多措并举抓收入,先后与国税、地税、国土、土储中心等征收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提出财政收入征管举措,为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恢复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40.1%,较2008年增长133.1%,较2007年增长18.9%。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55.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9%,较2009年增长58%。二是培植财源促发展。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调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恢复和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兑现地震灾区税费优惠政策。2009年,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收费等减免额达3.5亿元,建成了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完善了配套基础设施,支持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崇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项目建设,促进了三次产业的快速恢复发展和市域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培植后续税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严格监督重效率。及时制定出台了《都江堰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监管贯穿于重建资金的接收、分配、拨付和使用的每一环节,坚持资金审核从严、拨付从快,项目跟踪到现场,实现项目资金全过程监管,确保了重建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灾后的古堰重新焕发了生机,迈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财
(财政部人事教育司供稿)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