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2 作者:财政部教科文司
[大]
[中]
[小]
摘要: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加快了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科技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2006年8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报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56号文),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为促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和《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幅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初步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经费预算1632.85亿元,比2006年初翻了一番有余,...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加快了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科技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2006年8月,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报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56号文),对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为促进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和《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中“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幅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初步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经费预算1632.85亿元,比2006年初翻了一番有余,年均增幅达到22.89%。同时,通过制定财税政策,促进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全社会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增长,从2006年的3003.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2.1亿元,年均增幅达24.5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42%提高到1.7%。
二、优化投入结构,构建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针对各类财政科技经费之间的配置不够平衡和协调,竞争性的科研项目经费比重偏大,科研机构基本运行、条件建设等方面经费相对不足的问题,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把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分为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等五类。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类财政科技经费。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项目的投入力度,2010安排国家三大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经费约243亿元,比2006年增长62.5%。另一方面,着重加大了稳定支持的力度。一是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稳定支持的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相关经费430.61亿元,加大对科研机构运行经费的保障力度;新设“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推动其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安排科研院所离退休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补助和博士生奖学金。二是加大了对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稳定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新设“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累计安排资金71.73亿元,支持科研任务较重的农业、卫生等行业部门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系统解决了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进了行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大幅度增加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95亿元,支持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开展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及升级改造等工作,切实改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科技基础条件,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四是积极支持科研装备自主研制,以中科院为试点,支持其开展重大科研装备自主创新工作,提高科研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为此安排资金约8亿元。五是新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31.22亿元,支持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六是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目前,我国共2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其运行保障中存在的渠道不畅、保障不足等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86.44亿元,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稳定支持的力度。
三、改进和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按照56号文精神,改进和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搭建制度框架体系,不断完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实现了从重投入、重分配转向重管理、重效益的转变。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保经费安排突出重点。如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要求行业部门在本行业科研规划基础上,围绕行业科研目标和实际需求,提出项目建议。二是实行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估结果挂钩机制。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结合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特点,合理确定了分档支持方式,根据对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进行定期绩效考评的结果,确定分档支持标准及经费,对能很好的完成国家科技战略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反之则减少支持经费,既保证了重点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又调动了其提供自主研发能力和为国家作贡献的积极性。三是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预算申报不够真实准确,一些单位违反财经制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项目经费超范围、超标准支出,项目经费层层转拨,项目任务违反规定外包等,规范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科目和相关标准、经费拨付、财务审计和验收等。四是健全科技经费预算评审评估机制。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财务和技术专家对相关经费预算进行评审评估,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预算决策程序,提高资金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五是加强科技经费绩效考评工作。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科学基金资助和管理绩效国际评估工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和基础研究的特点两个纬度,对科学基金25年的战略定位、资助与管理绩效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总结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成效与不足,分析其运行状况,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资助效益,对深入推进绩效考评工作、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进行了有益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创新科技投入和经费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和系统全面的支持方式,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满足了科技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研机构和人员单纯依靠竞争获得经费的局面,显著改善了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条件,为科研人员营造了能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同时,促进了科研机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科研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提升了科研院所和公益性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