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和7月22日,四川省部分地区分别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范围最广的两次强降雨过程,最大降雨量分别达到480毫米和492.7毫米,境内多条河流超出警戒水位,洪水瞬间肆虐,经济损失巨大。8月12、13日,部分地区再次降大雨或暴雨,局部地区降大暴雨,致使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雅安、乐山、眉山、阿坝等10个市(州)34县(市、区)576万人受灾,引发多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区域转移群众38万人,倒塌民房2400户、6700余间,损坏民房1.4万余户、3.3万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8万公顷,绝收面积5000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面对严重洪涝灾害,四川省财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筹措抗洪抢险资金,全力支持抗洪应急抢险、灾民转移安置。截至8月17日,省财政筹集投入抗击洪灾和特大山洪泥石流资金4.5亿元,确保了受灾群众人人有水喝、有饭吃、有房住。
7月中旬洪灾发生后,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连夜召开抗洪救灾应急会议,指出“要按照‘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应急保障模式,专调资金到各受灾地区,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生活急需和恢复生产需要。绝不能让全省任何地方出现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抗洪救灾。”灾情就是命令,四川省财政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和研究灾情,打破工作常规、打破分工界限,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支持力度。7月20日紧急调度资金3000万元、7月21日3000万元、7月22日15000万元、7月23日5000万元……仅仅4天,调拨、下达资金就达到2.6亿元。财政资金的及时拨付为开展抗洪救灾和生产自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8月9日深夜12点,四川省财政厅8楼厅长办公会议室依然灯火通明。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黄锦生厅长召集厅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连夜研究洪涝灾害地区的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问题,初步拟定了财政部门工作重点:一是抓好农房重建工作。省财政厅会同民政厅按照因灾倒房平均每户1万元、因灾损房平均每间900元的补助标准,向中央申请因灾倒塌损坏农房恢复重建资金,并将中央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纳入灾后农房重建资金来源,统筹安排使用。二是抓好过渡性安置工作。洪灾造成群众房屋倒塌损毁严重,各地临时性安置工作任务繁重。省财政厅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救济政策,对倒房户给予一定的过渡性安置补助,并配合相关部门确保受灾群众日常生活。三是抓好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工作。目前,四川省财政厅已安排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在此基础上,积极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恢复水毁农田,抢修水毁水利工程,抓好晚秋生产和畜禽增栏补栏,确保大灾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重建工作。对灾区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的恢复重建工作,省财政厅建议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整合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向灾区给予倾斜;相关市、县要加大自身投入,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建工作。
8月12日开始,四川部分地区再次发生强降雨,并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新一轮的强降水不仅加大了灾区的抢险清淤和灾民安置难度,更使绵竹市清平乡和汶川县映秀镇等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遭受新一轮的严重损失,一些刚刚建成的地震恢复重建项目也受到破坏。而据相关部门预测,在8月底前,四川省还将迎来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灾情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和加重。
8月14日上午11时,黄锦生厅长在第一时间抵达设在绵竹汉旺的抗灾抢险前线指挥部,随即深入抗灾抢险一线,视察灾情,听取抗灾抢险情况汇报,指导当地财政部门全力做好救灾工作。8月16日,为贯彻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全省进一步抗击山洪地质灾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省财政厅王一宏常务副厅长在全厅应对山洪泥石流紧急会议上明确提出:“目前大范围的再次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次生灾害,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财政厅各处室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超常努力、超常付出、超常工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应对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防汛抗灾工作上。”同时,决定立即向绵竹市清平乡和汶川县映秀镇分别紧急调拨资金2000万元;要求各处室严格执行抗洪救灾紧急值班制度,在日常安排的24小时政务值班以外,各职能处室即刻建立起应急联络机制,所有处室负责同志及确定的联络员保证24小时手机开机待命,确保灾情第一时间了解、命令第一时间传达、资金第一时间下拨。8月17日,省财政厅筹集下达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1.5亿元,用于解决各地洪涝灾害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目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正在省财政厅的统筹协调和有力支持下,全力保障好应急抢险和灾民安置的资金需要,并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应对可能持续和加重的灾情。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