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因煤建矿、因矿建城,自1882年开采至今,煤炭开采量已达4.5亿吨,国营、集体、个体煤矿最多时达200多个。煤炭产业支撑起贾汪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为国家和江苏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致使11万亩土地塌陷、数万间房屋开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贾汪区面临着衰退与转型的痛苦考验。
经济转型,财政先行。在实施“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全力打造“创新型财政”和“创业型财政”,注重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财政管理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政策机制,引导结构调整。注重强化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环境优化等“多位一体”的支持保障机制,财政资金带动效应十分明显。一是适当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发展。仅2009年就安排产业结构调整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上大压小”战略,在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因煤建矿、因矿建城,自1882年开采至今,煤炭开采量已达4.5亿吨,国营、集体、个体煤矿最多时达200多个。煤炭产业支撑起贾汪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为国家和江苏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致使11万亩土地塌陷、数万间房屋开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贾汪区面临着衰退与转型的痛苦考验。
经济转型,财政先行。在实施“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全力打造“创新型财政”和“创业型财政”,注重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财政管理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政策机制,引导结构调整。注重强化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环境优化等“多位一体”的支持保障机制,财政资金带动效应十分明显。一是适当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发展。仅2009年就安排产业结构调整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上大压小”战略,在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机组的同时,关停部分小火电机组,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节能降耗。通过引进海螺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实现了水泥行业的“两升两降”,即质量上去了、能耗下来了,规模上去了、污染下来了。如今,运用这种干法旋窑所产优质水泥总量在全区占比已达95%,而每吨水泥的煤耗却比以前下降了1/4;全区优先高标号水泥年产量达到800多万吨,是以往年产量的两倍,而年排污量是往年的1/5。仅工业粉尘排放量就削减了14400吨,相当于建一幢10层高楼的水泥用量。水泥行业的整合成功,也给其它行业提供了借鉴。二是大力推进“山水城市、绿色贾汪”建设。2009年区财政投资18亿元,实施了新城区推进、棚户区改造、道路基础设施优化、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第三产业和落实民生实事等六大类31项重点城建工程,以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三是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壮大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实施了一批商贸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出功能完善的商贸物流业集聚区和徐州经济圈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四是积极实施“再造生态环境”战略。区财政加大投入,先后完成两批次塌陷地复垦置换项目,新增耕地5056.9亩。总投资1.7亿元的潘安湖综合整治开工建设,成为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典范,城区绿化覆盖率、全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3%和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6天,同比增加40天。
——创新管理机制,带动转型升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区财政部门牢牢抓住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融入徐州市区、贾汪快速崛起”的源头活水,较好地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为落实省级开发区徐州工业园区扩区放权政策,区财政累计投入2.3亿元资金用于园区建设,支持园区通过BOT等方式兴建了苏州大道等基础设施,园区内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协调争取南北共建园区省级奖补资金,支持园区与无锡市蠡园开发区共建“锡贾工业园”。借助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和市“打造徐贾工业走廊”的好机遇,积极争取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和项目,把上级的扶持政策转化成促进贾汪区发展的“真金白银”,2009年累计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达6.05亿元。此外,还专门安排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2100万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名牌产品,提高投入和产出比。区财政还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出口退税和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为企业减负7160万元,通过“百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项目”获得担保贷款7200万元。利用部门优势扶持项目对在建的项目加强具体财务指导,帮助企业核算管理成本,为企业提供政策技术咨询、财务代理等多种服务,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区财政部门还尤其注重开源节流,积聚发展所急需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无形资产纳入经营范畴,完善各种设施经营权拍卖制度。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征缴方式,切实加强对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收入都投入到保运转、促发展上。仅2009年全区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就达7亿余元,其中非税收入1.77亿元。
随着近年来“工业兴区、大项目带动”和“提升工业”战略的深入实施,贾汪区迎来了新一轮工业发展热潮,经济发展方式正向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2009年全区实现GDP超百亿、财政收入实现超10亿的“双超”目标,并已形成颇具特色的四大优势产业。一是环保电力产业,电力装机容量达700万千瓦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新能源基地”;二是新型建材产业,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推进水泥产业的战略优化重组和升级换代,全区采用新型干法旋窑技术生产的优质水泥达到年产1000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建材工业基地;三是特钢产业,整合提升原有冶金企业,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高的转变升级;四是煤化工产业,形成了规模化扩张、集约式发展、清洁化运行的新格局,闯出了贾汪区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