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安徽省芜湖市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投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推动全市自主创新建设。
保证投入,落实政策。一是确保财政投入。按照“确保自主创新投入高于其他市、高于同期省级财政自主创新资金投入”要求,着力加大配套投入。在年度预算安排上“一紧一松”,压减行政性支出,对自主创新资金给予增加和保证。同时,将当年财政超收主要安排用于自主创新。截至2009年底,共安排自主创新配套资金10.59亿元,专项用于兑现各项创新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了奇瑞、方特未来世界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落实政策措施。制定了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安徽省24条鼓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扶持政策。财政部门还牵头拟定了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已出台的财税支持政策汇编成册,分送相关企业,加强企业服务和培训。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制定管理办法,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拨付;督促县区严格按照规定积极履行配套投入责任;要求各县区、各对口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自主创新项目申报,实行创新办(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合审查制度,使项目审批更加规范、资金安排更加透明。截至2009年底,在省、市自主创新财政资金引导下,全市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资金投入近80亿元,引导全市自主创新各项投入近1000亿元。
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支撑功能。一是引导设立各种风投基金。设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安排1.2亿元,采取参股的方式,引导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成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7.2亿元;安排0.4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成立了“芜湖瑞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4亿元。目前,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投资2个项目,投资额1.49亿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设立了2.5亿元的“芜湖瑞建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投资基金”。同时,还引导社会资本成立了注册资金10亿元的“国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注册资金1000万元、拟募资规模6亿元的“芜湖市江东创业投资管理公司”。二是扎实推进银行政府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861”(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到2010年,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项目暨中小企业银企对接会,全市295家企业与11家银行对接,协议贷款总金额达397亿元。市财政对13家银行金融机构的60个创新金融新产品各给予1万元的奖励。三是着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国有独资“民强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从1亿元增资到5亿元,金财典当公司增资到1.5亿元;为进一步发挥典当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在优化地方金融生态和投资发展环境中的作用,安排1.6亿元对4家典当公司和6家小额贷款公司给予资金扶持。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校企院企合作。一是着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投资3500万元改建了占地3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新区启动筹建规划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的芜湖国家大学科技园;投入6亿多元,支持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芜湖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优惠税率政策,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2009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5万平方米,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面积达11.2万平方米。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1号楼投入使用,已入驻企业12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2个,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0个。二是深入推进校企院企合作。不断增加产学研经费投入,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已在芜湖合资成立了问天量子公司,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也在芜湖设立了技术转移分中心,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三是积极打造创新交易平台。安排50万元支持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自主创新交易平台建设。同时,投入1000万元,积极支持芜湖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芜湖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签约项目93个,金额达92亿元。
推进人才集聚工程,培养创新人才团队。一是按照《芜湖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的规定,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大幅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奖励标准,把人才资金向创新企业倾斜,向人才服务的项目、基地、载体倾斜。二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芜湖市引进创新创业人才认定实施办法》,使引进人才的认定、优惠政策更加公开透明。三是大力推进安徽(芜湖)职教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科技人才培训和“555”(即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50名创新产业团队建设带头人和500名带头人助理)创新产业团队建设工程。对科技人才培训给予充分的经费保证,对评选出的创新产业团队,分别给予10万元资助。2009年,全市共举办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培训班近100期,培训约1.3万人,提高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发展环境优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2008年以来,全市共取消、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36项,取消、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49项,并将社会保险费费率下调3个百分点,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4亿元。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出口退税政策,截至2009年底,共为全市企业减税、退税38.6亿元,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发展软环境;及时调整市与区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定额递增上缴,扩大区级财力,充分调动了区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2009年,市财政共安排资金2亿元,积极推进高新区升级,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