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型休闲消费模式逐渐兴起,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目前,这一投入较少、风险较低、见效较快的旅游新业态已经成为浙江省新时期农业转型、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之一。
综合统筹规划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经济失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5年,浙江省正式将农家乐纳入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范畴,积极引导,建章立制,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合理开发、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创建品牌、加大扶持。2008年,随着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家乐经营户(点)和农家乐旅游村的指导服务和扶持力度,提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农家乐,确保“发展一个、成功一个、致富一村、带动一方”。
在制定农家乐发展规划中,注重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新村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促进农家乐的有序发展。目前,全省各市、县(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型休闲消费模式逐渐兴起,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利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目前,这一投入较少、风险较低、见效较快的旅游新业态已经成为浙江省新时期农业转型、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之一。
综合统筹规划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区域经济失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5年,浙江省正式将农家乐纳入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范畴,积极引导,建章立制,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合理开发、规范管理、加强培训、创建品牌、加大扶持。2008年,随着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家乐经营户(点)和农家乐旅游村的指导服务和扶持力度,提出重点支持有条件的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农家乐,确保“发展一个、成功一个、致富一村、带动一方”。
在制定农家乐发展规划中,注重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新村建设、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促进农家乐的有序发展。目前,全省各市、县(市、区)已经全部制定了农家乐发展规划。衢州市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与村庄整治规划相结合,优先将具备发展农家乐条件的村庄列入整治建设的对象,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舟山市普陀区按照“一岛一特色,一村一品位”的原则,编制了渔家乐休闲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旅游特色村的建设项目规划。磐安县对该县尖山镇管头村乌石农家乐进行了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目标、整体布局、环境保护等十个方面的详细规划,边建设、边经营、边完善。

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农家乐经营主体—广大农户自我发展和积累能力弱的现状,浙江各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财力投入。2007年,省财政安排1200万元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资金,并从2008年起增至每年1500万元。发展资金分为以奖代补资金和宣传资金两大类,其中以奖代补资金重点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发展农家乐进行补助,用于农家乐休闲旅游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家乐经营户基本服务条件、乡村农家乐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以及发展示范和带动作用较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项目。按奖励内容的不同,以奖代补资金分为农家乐业绩以奖代补资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以奖代补资金和精品培育项目以奖代补资金。省财政拨付各地的以奖代补资金,由各地统筹使用和管理。宣传资金重点对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的统一宣传进行补助,用于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电视片制作、宣传册编印、新闻媒体的推介等。
同时,通过财政贴息、村级资金互助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有效缓解制约农家乐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休闲旅游业的做活做大。2009年,省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1610万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4.01亿元,帮助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及特色农业项目。

优化软硬件条件
浙江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龙头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村镇绿化工程”、“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项目资源,加快农家乐特色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村容村貌,夯实农家乐发展的硬件基础。
同时,还把农家乐发展与“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相结合,提高经营户的技能和素质,提升农家乐发展的软件条件。目前,上岗培训和定期培训在农家乐特色村(点)已经制度化,培训的组织形式、内容、范围等也在不断拓展。如柯城区七里乡与培训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农家乐培训班,不仅培训本乡本区的农家乐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还面向全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培训服务。
加强规范管理
在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农家乐经营户(点)旅游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浙江省地方标准)、《浙江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对农家乐经营户(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各部门协调配合、支持农家乐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全省各地还从各自实际出发,细化相关规定办法,使之更具操作性。同时,充分发挥农家乐协会的服务和自律功能,统一办证、统一宣传、统一服务质量、统一价格标准,保证接待服务的质量,规范行业竞争,提高整体品牌效应。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量增质升,促进了浙江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331个,经营农户10877户,直接从业人员96380人。2009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接待游客641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52%;直接营业收入44.34亿元,同比增长20.55%;游客在农家乐购买农产品等收入4.7亿元。从业人员数、接待游客数与经营收入的逐年增长,有力促进了浙江农民增收致富。如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农家乐已成为其支柱产业,并带动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蜕变成一个小有名气的先进村、富裕村和生态特色村。2004年时,全村以粮食种植为主,人均收入1600元,村集体收入1.1万元。2005年开始发展农家乐,2008年全村农家乐经营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余元。2009年,已发展农家乐经营户50家,从业人员150人,经营收入500万元。同时,农家乐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