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劳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它制约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程度。由于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于是有人提出,应通过大幅提高工资来增加劳动者收入,并以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实际上,靠“涨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并非易事。
老百姓通常讲的“涨工资”,指的是名义工资的提高。但名义工资的提高常常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才是实际工资的增加。如果名义工资增加10%,价格总水平也上涨10%,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提高。研究证明,名义工资的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工资大幅提高相伴出现的,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劳动者名义上的工资增加了,可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更快,结果却是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下降。
进一步考察我国的价格变化特点,不难发现,CPI的上涨通常是结构性的,即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差别很大。如果居民消费了较多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支出项目,其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幅度就较大。反之,如果居民主要...
劳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它制约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程度。由于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于是有人提出,应通过大幅提高工资来增加劳动者收入,并以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实际上,靠“涨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并非易事。
老百姓通常讲的“涨工资”,指的是名义工资的提高。但名义工资的提高常常会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才是实际工资的增加。如果名义工资增加10%,价格总水平也上涨10%,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提高。研究证明,名义工资的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工资大幅提高相伴出现的,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劳动者名义上的工资增加了,可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更快,结果却是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下降。
进一步考察我国的价格变化特点,不难发现,CPI的上涨通常是结构性的,即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差别很大。如果居民消费了较多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支出项目,其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幅度就较大。反之,如果居民主要的消费支出项目价格上涨较为温和,其面临的通胀压力就较小。以CPI出现较快上涨的2008年一季度为例,我国CPI同比上涨8.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高达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较大的居民,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就比较严重。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占比会逐步下降。因此,通货膨胀实际上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更大。研究显示,如果城镇CPI上涨导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那么收入最低的10%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幅度为1.32个百分点,而收入最高的10%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幅度仅为0.75个百分点。可见,大幅提高工资不仅未必能使实际工资水平提高,而且还可能会拉大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差距。
强行“涨工资”除了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外,还会使劳动被其他要素替代,引发失业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比如,一家企业如果能够采购到比较便宜的自动化设备,就可以减少雇员。类似地,当实际工资上涨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时,其他要素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使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就更加划算,那么劳动要素就会被其所替代。对我国生产要素替代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为1,强行将工资提高1%,会导致1%的工人失业。当实际工资上升的幅度超过了由其引发的失业人员增加程度时,“涨工资”总体上有利于劳动者收入增加,但反之则会降低职工工资总额。在现阶段我国资源要素价格、资金使用成本和技术保护程度总体偏低的国情下,用其他要素来替代劳动要素的条件是具备的。因而大幅提高工资的结果,可能是失业状况以更快的速度恶化,劳动收入及其份额却没有丝毫提升。在2010年CPI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就业局势仍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工资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
当然,不宜大幅“涨工资”,并不是说不能提高实际工资水平,而是说职工工资应该“正常增长”。所谓正常增长,一是要确保工资增加的幅度超过通货膨胀的幅度,二是能实现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三是不会引起就业状况的明显恶化,四是可以起到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作用。要实现这四点,必须跳出“涨工资”的狭隘逻辑,站在改善民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高度来审视。
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看,扩大就业是保障劳动收入、实现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根本举措。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能够获取工资收入的基础。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从根本上制约着劳动收入的实际水平和发展前景。只有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保护更加有效、城乡就业更加统筹、就业服务更加完善,劳动收入才能真正增加,职工工资才能正常增长。做实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需要综合运用四大政策。第一,稳步增加就业需求的财政政策。通过预算列支保证就业促进政策的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公共工程建设直接吸纳劳动力,通过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通过财政宏观调控手段“熨平”就业的过度波动。第二,创造就业新增长点的产业政策。通过振兴规划、扶持援助、引导鼓励等手段,促进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大的行业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加快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实施。第三,促进就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政策。社会救助、保险、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要与就业政策相协调,收入政策力求实现工资的适度正常增长,劳动保护政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就业发展形势相适应。第四,满足供求双方需要的公共服务。以就业培训为核心,以信息化和设施建设为基础,由政府组织,并广泛吸引各类组织参与,建立全体劳动者可及的、城乡全覆盖的、面向劳动者需要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
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看,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加劳动者收入、实现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重要方向。实践证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伴随的工资增加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要素的低成本大规模消耗的局面,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跃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者才能获得更高的实际收入,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至关重要,需要从人口和劳动力发展的五个环节着手。在生育环节稳定低生育率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低生育率水平使得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的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有利于劳动者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降低,则使劳动者的“起点素质”得以提升。在培养环节坚持教育优先的方针。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扩大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加快发展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各项技能,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在使用环节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产权制度的健全、劳动人事及收入分配制度的理顺,激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流动环节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分布。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带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通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升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质量;通过人才的跨行业流动,在行业间产生技术外溢,全面提升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在健康环节保障健康、延长寿命、丰富生活、激发灵感。健康的保障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寿命的延长使劳动者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发挥积极作用,生活的丰富和灵感的激发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效率、推进创新。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