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性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改革、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将会表现出诸多与“十一五”时期不同的新特征、新趋势。由于外部需求萎缩,“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来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必然选择,同时表现出与信息化、重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将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工业占GDP比重总体变化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将发生剧烈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向以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为主导转变,同时产品结构会发生由生产资料为主向消费资料为主的转变,其中汽车是其代表性产品。
一、内需逐步对外需的替代将成为基本趋势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消费过剩”危机,对应的是中国的“生产过剩”困境。此前,美国失衡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维持二十年,得益于以中国为代表的生产过剩对冲了美国的消费过剩。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消费能力下降,给我国带来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出口需求的减少,一旦出口这一动力消失,将直接给我国GDP带来1—2个百分点的损失。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2009年我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如果再加上外需减少对投资和消费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将更快。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难以出现实质性复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到刺激内需上来。
二、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20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我国的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更为显著。再加上,经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大规模甚至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越来越少,四大生态系统——海洋、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在经受日益沉重的压力。我国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特征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工业中的重工业,主要是钢铁、有色冶金、炼油、化工、水泥、电力和包括汽车在内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建筑业和一次资源产业不属于这一范畴。重化工业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工业化进程的普遍规律是依次经历“轻加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高加工度化发展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其中重化工业有“起飞产业”之称。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后,轻重工业比重虽然时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是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经上升为67.7%,比1990年上升了17.1个百分点。但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化工业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重化工业的清洁化、环保化、低碳化、信息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为我国实现“两化”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重点,包括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工业化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即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折旧和更新换代速度也大为加快。
四、“刘易斯转折点”将在“十二五”期间到来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均衡的现代经济。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我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也从80年代开始下降,并且下降速度逐年加快,预计在2017年左右将停止增长。如果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基础,上述趋势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之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见端倪。近年来南方出现的“民工荒”兆示了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

五、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进一步凸显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且配置失当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和制度安排来弥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制度导致了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等化,迫切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改革和完善,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