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辽宁省丹东市倡导下,丹东、抚顺、吉林、通化等13个东北东部二线城市提出了构建东北东部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一构想已付诸实施,并进展顺利。
1.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支持,地方谋求区域联合、共同发展理念初步形成。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提出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思路。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抚顺、本溪、丹东与吉林、黑龙江有关市州共建东北东部经济带,共同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吉林、黑龙江省也将支持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列入各自“十一五”规划之中;东北东部13个城市中也已有部分城市将此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这一切,为东北东部加强区域合作,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推动东北东部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东部13个城市的代表曾在丹东连续召开两届以构建东北东部经济带为主题的高峰论坛,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提出了构建东北东部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思路,并取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同和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立了东北东部13个城市统计信息交流网络及资料汇编,为13个城市的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东北东部交通运输线建设顺利。经济带的发展必然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的支撑。东北三省大力支持东北东部铁路建设,2009年丹东市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4.5亿元,专项用于丹沈、丹大客运专线及东北东部铁路建设。东北东部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东北东部地区至丹东大东港的出海铁路运输距离。同时,丹东至庄河铁路、通化至丹东铁路完工后,可以与白河至和龙铁路连接,从而连通整个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使通道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建成的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与既有的哈大线、丹大线、丹沈线、梅集线、长图线等13条铁路相连,将形成沿辽东半岛海岸、中朝和中俄边境线南北走向的铁路通道,丹东也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北新出海口。另外,纵贯辽吉两省东部的丹通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公路里程由340公里缩短为260公里,车速提高4—5倍,运输能力提高10倍以上。完善的交通网络将大大缩短沿线的大连、丹东、本溪、通化、白山、延吉和牡丹江等7个地级市之间的距离,使其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通化以陆港建设推动丹通经济带建设。通化市自2008年提出“开发建设通丹经济带,打造东北东部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思路以来,通丹铁路、通丹高速建设顺利推进,陆港建设初见成果。通化陆港采用“政府兴办、民间经营”的方式建设,总投资4.4亿元,将丹东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至通化,在通化建立内陆港,实现丹东港区与通化内陆港一体化管理、资源共享,在通化内陆港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仓储、保税物流和国际中转等功能。由政府统筹考虑交通干线、生产力布局、物流状况、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性,提供土地以及兴建公路、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并可根据情况兴建综合服务中心、加油站、清洗站、餐厅等公共服务设施。
4.丹东港功能日益完善,吞吐量不断扩大。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后,丹东进一步完善了沿江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龙头、两带、多组团”的发展战略,其中,“一个龙头”就是指丹东港。2009年,丹东港实现4250万吨的吞吐量,创开港以来的历史新高。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超大型港池和大型专业泊位建设正在推进。丹东修造船基地项目的1号5万吨船台已投入使用,2号5万吨船台和10万吨船坞的基础建设也已在年底前完成。为扩大港口腹地,丹东港东北及南方驻外办事机构正在筹建,将形成东北、内蒙古、山东、江浙、闽粤的全覆盖网络;根据腹地货源市场发展形式,成立了粮食、矿石、钢材、煤炭、杂货、集装箱专业物流公司,摈弃单纯揽货装卸思维,充分发挥港口平台纽带作用,对信息流、资金流、客户流进行全方位整合开发利用,从而建立起现代大型物流体系。

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才刚刚开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谋划和解决:
1.高层次、高起点编制东北经济带发展规划。东北东部13个城市分别隶属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有着天然的障碍。东北东部经济带要想大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联合,必须以市场化改革为先导,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以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为指导,编制一个跨越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从短期、中长期和长期三个层面对区域合作的目标和运行进行统筹。编制东北东部经济带规划,要以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宗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重点依托东北东部地区的森林、矿产、农副产品和旅游服务资源,发掘现有的资源、产业、市场等优势,合理谋划煤炭——冶金钢铁——电力、石油——化工——材料、林木——森工——家具、绿色农业——食品——粮食深加工等系列产业体系和配套布局。
2.寻求市际经济合作切入点,明确区域合作重点领域。东北东部13个城市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存在密切联系。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和现有的条件,应从整体上规划设计、合理调整原有的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材料等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使东北东部地区在经济协作衔接上自成体系,发挥出优势特点。就目前实际情况看,要以旅游和物流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合作。比如推进“鸭绿江精品线路游”、“古高句丽文化游”,加速通化陆港建设,为牡丹江陆港建设造势等。
3.加速丹通经济带建设,打造东北东部大开发、大开放先导区。东北东部经济带与辽宁沿海经济带联结在一起,能够构成一条“V”字型的互动经济带,而丹东作为两条经济带的起点,地位突出。同时,目前通化市推动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积极性很高,丹东和通化两市区位优势突出、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作为辽宁省与吉林省的重要结合点,丹通经济带建设前景明朗。丹东必须加大力度,积极响应通化,一道推进丹通经济带建设,打造东北东部大开发、大开放的先导区,为东北东部经济带中其他城市与丹东合作提供借鉴,提升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财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