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学无择校,教无择生”的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实现“三个增长”,提供财力保障
宜昌市夷陵区是三峡大坝所在地,集城区、坝区、山区于一体。为保障不同地区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财政部门把教育发展列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确保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一是保证了教育总投入的逐年增长。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义务教育总支出2.17亿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6.4%,同比增长27.1%,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高15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9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770万元,同比增加354万元,增长21%,确保了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和学生数少于200人的21所学校,在落实中央标准的基础上,区本级再增加公用经费50万元。
三是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教师工资政策,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按供给政策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实行网络化统一发放,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直达教师个...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学无择校,教无择生”的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实现“三个增长”,提供财力保障
宜昌市夷陵区是三峡大坝所在地,集城区、坝区、山区于一体。为保障不同地区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财政部门把教育发展列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确保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一是保证了教育总投入的逐年增长。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义务教育总支出2.17亿元,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6.4%,同比增长27.1%,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高15个百分点。
二是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09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770万元,同比增加354万元,增长21%,确保了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和学生数少于200人的21所学校,在落实中央标准的基础上,区本级再增加公用经费50万元。
三是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严格执行中央和省有关教师工资政策,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按供给政策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并实行网络化统一发放,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直达教师个人存折。2009年,共安排资金6200万元落实了义务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标准为人平15500元/年,比全区公务员的津补贴高224元。另外,区本级财力安排资金282万元,将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提高了8%,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将全区教师的住房公积金由5%提到8%,增加了6%的补充医疗保险。2009年,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达到31292元,同比增加5926元,增长23.4%。
二、实施“三大工程”,提供物质保障
立足“小城区、大农村”的实际,把“两基”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推进均衡发展上来,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永久定点学校倾斜,从硬件上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2001年开始,按照“高中、初中向城区集中,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思路,把握适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按照小学服务覆盖人口1.5万人,初中服务覆盖人口3万人,科学安排学校定点。经过近十年逐步调整,初中从2000年33所调整到2009年18所;小学从2000年的109所调整到2009年48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到位。
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抓住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契机,边调整边改造,撤销一批薄弱学校,改造一批定点的薄弱学校。探索出原址改造、搬迁重建、置换还建、小学初中合并等多种改造方式。先后在原址改造了雾渡河初中、分乡初中等15所中小学。抓住三峡工程移民搬迁机遇,争取移民资金及后扶资金,搬迁改造了太平溪镇九四初中、乐天溪三峡小学等;抓住上海市对口支援夷陵区的机遇,把薄弱学校改造纳入对口支援项目,投资2625万元搬迁重建小溪塔二中并更名为上海中学;抓住小城镇建设机遇,采取区政府出钱、镇政府出地的方式,搬迁重建了龙泉镇中心小学。在城区,筹集资金4500万元,由发展大道及新区建设的业主新建硬件标准全省一流的东湖小学,置换了梅子垭小学。
三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工程,大力提升办学水平。2009年,夷陵区提出了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办学的“六三三”标准,即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楼、科技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餐厅、运动场等方面的“六个标准化”及以“校园绿化、特色美化、精品文化”,“低音广播校园通、远程信息校校通、互联网信息班班通”为目标的“三化三通”。全年共安排资金280万元,支持了黄花初中、鄢家河实验中学等6所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安排资金1019万元,实施了32所学校的安全工程、门窗改造工程、“班班通工程”和以改电、改水、改厨、改厕、改床为内容的“五改工程”;安排资金150万元,支持教师“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建设教师周转房3000平方米,有效缓解了教师的住房难。近三年来,标准化学校建设共投资1.5亿元,实施项目近300个,其中新建校舍5万多平方米。目前全区农村定点保育寄宿制小学标准化合格率达90%,全区定点的17所初中,标准化建设合格率将达70%。
三、破解“三大难题”,提供基础保障
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上下功夫,多方筹集资金,着力解决城区学生上学拥挤、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关爱等问题,让所有学生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
一是破解城区学生入学难题。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以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六难”为主要内容的“惠民计划”,“上学难”列为“六难”之首。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财政每年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化解“农村学生上学苦”、“城区学生上学挤”、“高中学生上学累”等问题,并把解决城区学生“上学挤”作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制定了“限、导、建、扶”等措施,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采取新建和扩建城区学校、改造城郊学校的办法,为城区学校扩容。多方筹资,在城区新建2所学校,分别于2009年秋季、2010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
二是破解贫困学生助学难题。完善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就学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建立健全了以“奖、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实现了贫困学生帮扶的全覆盖。安排资金1322万元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惠及全区中小学生4万余人;安排资金392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近6千人;安排资金100万元资助中小学1281名特困学生;安排资金179万元免除了1.68万名住宿生住宿费,确保了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三是破解留守儿童关爱难题。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支持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假日驿站”,开展“亲情电话、亲情视频、亲情信函、亲情妈妈、亲情探视”等多种关爱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建立交通安全保障机制,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成立交通服务协会负责接送学生以确保安全,出台“四定一保”的学生交通补贴办法,即定乘员、定座位、定票价、定车次、保安全,解决了中小学生到校和放学回家出行困难。财
责任编辑 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