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梅源村由于地处山区,基础较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2009年,为保证食品安全,全县进行了食用菌安全生产整治,菇民们多年来的生产模式被打乱,食用菌出现大幅度减产,从2008年的230万袋减少到100万袋。加之其他增收渠道尚未开拓,村民们收入严重缩水,返贫趋势明显。此时正在梅源村进行对口帮扶调研的云和县财政地税局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提出了“调整结构,以特色种植业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农民拓展增收渠道。
调整种植业结构
食用菌生产是梅源村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虽然在食品安全生产整治过程中,菇民们花菇种植量大幅减少,但全村依然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种植规模和生产技术。县财政地税局与村委会共同研究决定,应继续稳定食用菌生产,使这一村级支柱产业发挥其主导优势。县财政地税局带领村民分析生产行情和市场前景,帮助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菌类,逐步推广种植,提高市场竞争力。2009年,原有生产模式改变后,村民依靠发展珍稀菌,收入有所增加,预计2010年反季节夏菇上市后,经济效益将更为明显。
在稳定主导产业的同时,县财政地税局还带领村委主动了...
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梅源村由于地处山区,基础较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食用菌生产。2009年,为保证食品安全,全县进行了食用菌安全生产整治,菇民们多年来的生产模式被打乱,食用菌出现大幅度减产,从2008年的230万袋减少到100万袋。加之其他增收渠道尚未开拓,村民们收入严重缩水,返贫趋势明显。此时正在梅源村进行对口帮扶调研的云和县财政地税局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提出了“调整结构,以特色种植业带动村级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农民拓展增收渠道。
调整种植业结构
食用菌生产是梅源村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虽然在食品安全生产整治过程中,菇民们花菇种植量大幅减少,但全村依然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种植规模和生产技术。县财政地税局与村委会共同研究决定,应继续稳定食用菌生产,使这一村级支柱产业发挥其主导优势。县财政地税局带领村民分析生产行情和市场前景,帮助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菌类,逐步推广种植,提高市场竞争力。2009年,原有生产模式改变后,村民依靠发展珍稀菌,收入有所增加,预计2010年反季节夏菇上市后,经济效益将更为明显。
在稳定主导产业的同时,县财政地税局还带领村委主动了解市场需求,积极开展特色种植。经多方调研考证,得知“心香”迷你蕃薯市场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不高、经济效益好,便带领村干部到青田县腊口镇小蕃薯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小蕃薯同样适宜在梅源村推广种植,并可借助食用菌的销售渠道保证销路。为降低成本,又直接从省农科院“心香”研发基地购进300斤蕃薯种,自行育苗。试种初期,先从各自然村中选择勤劳、有经济头脑的农户进行蕃薯苗的初培养,成功后再发放到村民手中进一步推广。2009年10月,试种的小面积蕃薯喜获丰收,产量约5万斤,市场价值15万元。除部分出售外,农户均自行留种以备来年育苗种植。2010年将在该村大面积推广,收入可达50万元。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梅源村山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发系列生态农副产品,村支书、村委主任牵头成立了“梅源梯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签约成为社员。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建立特色种植基地,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目前,根据这一创新模式已实施的项目有:一是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和改造低产茶园。梅源村海拔高、湿度大,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茶。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又缺乏技术管理和后期精加工,茶叶产量始终上不去,没有销售市场。经县财政地税局充分调研,决定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将特色高山茶做大做强,进行品牌化经营。先后从省财政厅争取到农业产业化补助资金50万元,用于生态高山茶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高山地区白茶良种化的科技示范与推广。改变分散经营模式,将“梅源梯田生态白茶”作为品牌,形成规模生产。同时,继续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茶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新增茶园面积100亩,实现增收40万元。如今,“梅源梯田生态白茶”已成功进入高端茶系列,成为全县赠送礼品茶的首选,茶农们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二是收购野山笋。将野山笋加工成腌笋、笋干、焖笋后销售,年可增收10万元。三是将野生猕猴桃与新西兰猕猴桃嫁接后人工培植,效益会在稍后几年显现。四是收购小蕃薯。从2009年试种成功的农户手中回购,经过筛选、装篮、贴牌后,分级销售,市场供不应求,为合作社增加收入7万余元。
盘活集体资产
梅源村于1970年建设的总装机100千瓦的梅源水口电站,因年久失修,设备老化,一直处于停业状态,2009年以前一直以低价承包但始终未产生良好的收益。县财政地税局与村委多次研究,决定对电站进行资产重组。2009年底,梅源水口电站承包期满,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测算,装机容量可从100千瓦提高到500千瓦,效益可提高5倍,技改经费约需300万元。县财政地税局与村委商议后,决定采取村集体和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年终按股分红,缺口部分由财税局负责落实。财税局将此项目上报后获得小水电改造项目补助资金20万元。据初步计算,资产重组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可提高400元。
此外,梅源村具有独特的梯田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几百年来村民利用坡地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大面积阶梯式农田,全年云雾缭绕,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自然景观,风景独特。随着近年来大批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和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天然秀美的梅源梯田风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奇观,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然而,县财政地税局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各景区尚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相应的民族文化旅游节日、歌舞、饮食、商品等均未被开发,难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消费市场。县财政地税局带领村委会同有关专家对梅源梯田进行数次实地考察,最终确立了“以梯田风光、开犁节、畲族民居建筑群为物质性旅游资源,梯田农业耕作文化和民族文化为非物质旅游资源”,发展观光游的总体规划方案。对梅源梯田风光沿线一带的上吴坪、下吴坪、坑根、梅竹几个畲族聚集居住村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拓宽道路,保护农居原始风貌,开辟景点、建造观景台等。同时,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高山蔬菜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游等多种旅游娱乐项目;对农户予以培训指导,提高农民和本土文化艺人的整体素质,组建一支农村本土文化队伍;与梅源梯田合作社合作,利用当地资源设立景区服务部等。2009年底,为开发梅源梯田开犁节这一特色农耕文化,县财政地税局积极争取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梅源梯田周边道路、采风点、水渠的修复和农家乐院落建设。目前,开发“梅源梯田”国家4A级景区已被列为2010年省重点工程项目。不久的将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梅源梯田”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出熠熠光芒,走入世界旅游的大舞台。财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