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在增强预算的科学性、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一方面,是一种为“养人”服务的预算,其最大特点就是政府机关得到预算资金的依据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人;另一方面,还是传统的“投入型”预算,只问投入,不问产出,把资金的支出与项目的效果人为地割裂开来。传统的预算制度重在支出控制,即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问题,绩效预算则要求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必须符合绩、效和预算三种要素的要求,是对公共项目执行情况和实际绩效进行考评和监督的预算系统,可以说其目标高于传统预算的单纯合规性目标。
从根本意义上讲,实行绩效预算是一个系列改革的最终成果。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就必须涉及到政府行政体制、公共财政制度、财政信息系统建设、财政透明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实施绩效预算改革,还需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用比较长的时间来完善相关的财政制度。
一是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工作中的“只问人,不问事”的“养人”式预算,使得人们形成了...
近年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在增强预算的科学性、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一方面,是一种为“养人”服务的预算,其最大特点就是政府机关得到预算资金的依据不是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人;另一方面,还是传统的“投入型”预算,只问投入,不问产出,把资金的支出与项目的效果人为地割裂开来。传统的预算制度重在支出控制,即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问题,绩效预算则要求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必须符合绩、效和预算三种要素的要求,是对公共项目执行情况和实际绩效进行考评和监督的预算系统,可以说其目标高于传统预算的单纯合规性目标。
从根本意义上讲,实行绩效预算是一个系列改革的最终成果。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就必须涉及到政府行政体制、公共财政制度、财政信息系统建设、财政透明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实施绩效预算改革,还需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用比较长的时间来完善相关的财政制度。
一是积极转变传统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工作中的“只问人,不问事”的“养人”式预算,使得人们形成了“如何把钱分下去”的思维定势,而不去讨论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直接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不少公共部门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严重缺乏成本效率观念。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以及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都是由人事部门来评价的。而在绩效预算中,将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进行完全的重组。以前由于“养人”所得到的预算既得利益将由于绩效预算改革而进行再分配。这些,都会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公共财政惠及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态度。当前的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注意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进行宣传,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中树立起绩效理念,并且在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对绩效预算达成广泛的共识,最终顺利推行绩效预算改革。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西方发达国家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于1993年通过立法规定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概念、范围和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为绩效预算改革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尚处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绩效预算的理论。尽管在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上,提出了要从立项、审查、招投标、竣工验收以及最后的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但除了有财政部颁发的一些相关部门规章外,还没有一部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绩效考评的权威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在地方试点绩效预算时缺乏权威性的操作依据,绩效预算的长效机制建立不起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强化绩效考评的执行力度、规范执行程序,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约束和指导绩效预算改革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在政府的财政工作中,由于财政支出项目繁多并且领域众多,再加上我国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绩效评价的质量。因此,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形成部门间的“合力”,更好地推行绩效预算改革,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同时,需要明确绩效预算的评价主体,注重引入社会中介机构来参与绩效评价工作,以形成更好的社会公信力。此外,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出现重叠以及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