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作者:运连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大]
[中]
[小]
摘要: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的区域。1998—2008年,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403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多亿斤,20年来推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登上400、500、600、700、800亿斤五个大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科技进步、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等方面,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开发优势产业 集中力量抓好“十条线”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抓住机遇,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先后扶持了一大批高油高蛋白大豆、绿色水稻、优质马铃薯、优质亚麻、优质烤烟和绿色瓜菜、北药等绿色、特色项目,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但项目分散、产业分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充分发挥。2002年,在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抓好“十条线”,突出扶持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猪、马铃薯、亚麻、蔬菜及特色产业十大产业,既要抓“线”,又要抓“县”,每个县集中扶持一条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产业优势。...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的区域。1998—2008年,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403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0多亿斤,20年来推动全省粮食产量连续登上400、500、600、700、800亿斤五个大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科技进步、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等方面,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开发优势产业 集中力量抓好“十条线”
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抓住机遇,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先后扶持了一大批高油高蛋白大豆、绿色水稻、优质马铃薯、优质亚麻、优质烤烟和绿色瓜菜、北药等绿色、特色项目,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但项目分散、产业分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作用的充分发挥。2002年,在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抓好“十条线”,突出扶持水稻、大豆、玉米、奶牛、肉牛、生猪、马铃薯、亚麻、蔬菜及特色产业十大产业,既要抓“线”,又要抓“县”,每个县集中扶持一条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产业优势。2002年以来,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示范项目、部门项目、世行项目与扶持十大产业紧密结合,以促进农民和财政双增收,壮大产业整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大力扶持能够带动农民增收和拉动财源建设的产业化龙头项目,在龙头企业周边积极扶持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促进了企业集群式发展,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产业区域性布局、专业化发展。
为了实现产业战略升级,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厅专门成立了由李继纯厅长任组长的推进“十条线”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开发办重点抓,财政厅下属的处室各有分工,像抓财源建设一样抓“十条线”工作。同时,聘请全省60多位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全面分析各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制定扶持“十条线”实施方案和五年规划。由厅法规处牵头,制定支持“十条线”发展优惠政策;由预算处牵头,摸清能够投入“十条线”的资金,研究资金整合的具体办法,确定扶持额度、重点、方式;农业综合开发更是倾注了更多力量,90%的资金用于十大优势产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300多家,建设优势产业基地1000多亩,带动农户120多万户,全省初步构筑了十大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为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牛产业更牛。农业综合开发把奶牛、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扶持的两个重点,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扶持了双城、肇东、安达、富裕、尚志等24个奶牛大县和木兰、宾县、阿城、穆棱等25个肉牛大县,支持了“富裕光明”、“安达红星”、北亚集团大庆公司以及“宾县宾西”、“穆棱皓月”等一批大型乳制品加工、肥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规模500头以上的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基地。使牛业成为了当地的立县产业,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走出了一条农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玉米产业更强。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农业综合开发努力探索玉米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大力扶持“肇东金玉”、“青冈龙凤”、“明水格林”、“绥化昊天”等玉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省形成了肇东、青冈、明水、绥化等玉米工业区,玉米加工不断深化,从低档的粗加工到高档精细加工,实现玉米的多层次增值,玉米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收入的主要来源。
建设生态家园 实现“生态增效”的目标
近年来,植被覆盖下降、土地沙化、黑土流失已成为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恶化的三大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农业综合开发要勇挑重任,首先要搞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为此,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做好全省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调研的同时,制定治理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02年以来,省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治理旱涝、风沙和水土流失,加强林网建设,支持草场改良、退耕还林还草,为建设生态农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创造出了一些治理“三化”的最具典型代表的模式。
——六种模式综合实施,加大草原建设力度。2002年以来,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把草场改良摆上重要位置,制定治理规划,每年改良草场面积在10万亩以上。其中,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草原退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重点投入,采取有针对性治理措施。主要推广人工种草、围栏封育、松土补播、浅翻轻耙、星星草改盐碱、以振动深松为主的集成技术治理土地盐碱六种改草模式。截至2008年底,完成草场改良180.1万亩,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场植被覆盖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优质牧草产出度由不足15%提高到66%以上,牧草产量由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草业发展带动畜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草保牧、以牧促草、改草促牧的发展畜牧业的路子。安达、富裕等县(市)的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了“草多、畜多、肥多、粮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肇东市和杜蒙县还形成了以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草原旅游等为内容的草场产业化经营模式。
——治理小流域,防治黑土区水土流失。近年来,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在宾县、拜泉、尚志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立项,采取修建塘坝、截流沟、谷坊等工程技术措施,建立起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技术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治理小流域312个,种植地埂生物带6.4万亩,修坡式梯田19万亩,栽植水土保持林15万亩,修建塘坝、谷坊等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23.7万座。2007年,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重点工程建设在克山县和拜泉县启动,保护黑土家园,再造秀美山川。2008—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将在黑龙江省投入2.4亿元,重点在20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
——庄园化治沙,沙漠变绿洲。在黑龙江沙化地区,道路沙阻、风扒路面等现象很常见。由于风力侵蚀,淤积田间渠道和水库,造成水面缩小,河流受堵,泵站废弃,严重影响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沙化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为此,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多年来把治沙作为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行庄园化治沙试点。突出在泰来县立项,在该县豆海、江桥、文胜三个项目区投入资金158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200万元,治沙面积6万亩。经过多年治理,一些地方已由原来风沙滚滚的荒漠变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2%提高到现在的48.9%。
实行资本运营 探索农机化道路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和条件,土地平坦、集中连片、无霜期短等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农业必须走机械化之路。2003年以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机械主要是结合项目建设,按国家规定的用于农机购置的财政资金投资比例对项目区的农机具进行配套。但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配套的农机功率小,每个县的项目资金有限,购置农机又有规定的投资限额,所以配套大马力拖拉机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经营分散,每个县每年有几个土地项目,分属不同的乡镇,没有起到规模经营连片作业的效果;三是机制不活,项目区配置的农机大部分承包给农户经营或村级管理,管理方式落后;四是大机械作用不明显,种植分散,机械作业价格高。鉴于上述问题,2003年8月,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深入到安达、克山等20个市县,进田间,入农户,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集中农业机械,组建农机合作社,将土地资本与农机资本有机结合,实行规模化耕种的思路。2004年,建成了由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组建的安达丰桥农机合作社,以农机资本为载体、以耕作入股农户土地为主,以代耕未入股农户土地为辅,以非田间作业为补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合作社总投资267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200万元),总股本为417万元。目前,入股农户373户,入股土地8300亩,这些土地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整地、种植、收获、销售农产品、分红,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耕地实行标准化作业,农产品实行订单式销售,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合作社组建后,彻底把农民从田间解放出来,实现了社会再分工。转移剩余劳动力313人,其中,到外地打工64人,当地打工225人,从事养殖业24人。入股农民家庭总收入比未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2005元。
农机合作社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行,整合了资源,探索出一条发展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牵动下,大型农业机械得到普及应用,农机合作社由少到多,以点带面,在龙江大地上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440个,新增80马力以上大型动力机械2200多台。
构建和谐社会 从加快村级发展抓起
和谐社会的根基在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此,2004年,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全省选择100个村作为农业综合开发联系点,实施“六大推进行动”,加快村级发展。一是实施专项资金支农推进行动,为每个联系点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二是实施支农示范项目推进行动,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每村建设一个示范项目。三是实施包扶绿色通道推进行动,建立示范村与开发机构沟通机制。四是实施零距离服务推进行动,要求包扶干部面对面指导,为农民办好事,解难题。五是实施强村富民产业推进行动,打造“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六是实施文明村素质提升推进行动,切实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扶持和建设,共为村联系点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6644万元,打井925眼,修农田路612.8公里,建桥涵闸构造物1391座,购置农机具550台(套),突出解决了阻碍村级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2005年,村级经济发展联系点粮食亩产达到347公斤,粮食总产32826万公斤,分别比2003年增产25%和28%;畜牧业产值实现25683万元,比2003年增加4651万元,增长23%;扶持加工企业4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910万元,比2003年增加4439万元,增长51%;联系点债务减少1101万元,比2003年减少了22%。农民人均收入平均达到2718元,比2003年增加23%。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省农业综合开发办2006—2008年帮建74个新农村试点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发挥资源优势,走集约经营型、专业合作型、资源依托型的发展道路,整村推进,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村屯建设城镇化、农民素质知识化。
——产业强村,夯实新农村持续发展基础。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结合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了《建设千亩示范田实施方案》,在74个试点村选择68个村逐村建设了高标准千亩示范田,累计使农民增加收入3.2亿元。为适应试点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水稻大棚育秧需要,发展设施农业,为32个试点村建标准化大棚2240栋。针对试点村农机保有量不足,特别是缺少大型农机的情况,又为66个村购置农业机械162台(套),并组建农机合作社14个。
——人畜分离,推动新农村环境根本改善。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相对集中、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在21个村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化畜舍31500平方米,农民通过养殖人均增收1550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发展,而且改善了村屯环境。
——科学发展,创新新农村发展模式。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在扶持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产业牵动型、城镇拉动型、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协会推动型等多种类型村级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例如,逊克县宏伟村在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重点帮建下,投入资金260万元,大力发展水稻、肉牛、渔业、北药四大富民产业,形成了规模优势和效益,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200元。
帮建新农村试点工作实施三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对74个试点村累计投入资金2.23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42亿元,完成384个项目建设。试点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结构得到调整,村级积累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74个村增加积累4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68元,比2005年增收2924元。一些村集体不仅偿还了外债,而且有了积累,从贫困村、中等村步入富裕村、强势村行列。同时,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74个试点村中95%以上成为县级以上文明村。如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帮建的74个新农村试点村,已经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74面旗帜。
树立“大开发”理念 实现科学开发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准确定位,提出用“大开发”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跳出开发看开发,站在全局谋开发,紧贴时代主题,自觉服务大局,做好三个“不仅要”,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更好更快发展。
——不仅要发展现代农业,还要统筹研究解决农村、农民问题。一方面,要立足主业,坚持集约化投入、高标准建设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新农村建设,统筹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包括农业生态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农民素质、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最终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考虑为贫困地区的农民优先立项,帮助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等,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不仅要支持粮食生产,还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责任重大。一方面,要立足根本任务,为实现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目标做贡献。发挥科技核心作用,注重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旱改水、水田连片种植、提高机械作业水平等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粮食等农副产品开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产业化经营项目要集中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小品牌,培育大品牌。
——不仅要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还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开发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施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其他支农资金、工商资本、信贷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特别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做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蛋糕”。
随着“大开发”理念运用到实际中,2009年,黑龙江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庆北绥”200万亩优质粳稻现代水田示范区。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为“大开发”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引带作用,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打建成“六大功能区”,即建成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科技示范区、生态农业样板区、财源建设蓄能区、合作组织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展示区。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开发正秉承“大开发”的理念,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优势主导产业升级、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建设。
责任编辑 周多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