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8年以来,甘肃省财政部门抓住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契机,在财政支农中突出产业选择和资金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创造出“3+3”运行模式,在省级层面上成功实现了资金整合,探索出了在贫困地区高效使用财政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三项原则选准项目支持重点
准确选定主导产业和支持环节是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关键。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紧密围绕项目目标,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这根翘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杠杆”找准“支点”。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针对全省干旱少雨、70%的人口和耕地集中在旱作农业区的实际,各级财政部门对省内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反复筛选论证,按照“优中选精”的原则选定旱作农业项目和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作为2008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主导产业。
二是选定优势区域。为最大限度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甘肃省严格按照农业区域规划,结合选定主导产业的特点,以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条件,合理选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优势实施区域。在旱作农业项目方面,在省内庆阳、平凉、天水、定西等9个旱作农业区,选择年降雨量在250—500...
自2008年以来,甘肃省财政部门抓住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契机,在财政支农中突出产业选择和资金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创造出“3+3”运行模式,在省级层面上成功实现了资金整合,探索出了在贫困地区高效使用财政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三项原则选准项目支持重点
准确选定主导产业和支持环节是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关键。甘肃省各级财政部门紧密围绕项目目标,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这根翘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杠杆”找准“支点”。
一是突出主导产业。针对全省干旱少雨、70%的人口和耕地集中在旱作农业区的实际,各级财政部门对省内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反复筛选论证,按照“优中选精”的原则选定旱作农业项目和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作为2008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主导产业。
二是选定优势区域。为最大限度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甘肃省严格按照农业区域规划,结合选定主导产业的特点,以便于集中连片开发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条件,合理选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优势实施区域。在旱作农业项目方面,在省内庆阳、平凉、天水、定西等9个旱作农业区,选择年降雨量在250—500毫米左右的40个县(区),以玉米为主、马铃薯为补充,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集成技术250万亩,重点扶持生产大县实行整村推进,充分发挥规模带动效应;在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方面,以“十一五”末建立100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为目标,扶持中东部52个县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扶持中东部、河西及陇南优势产区发展菜用型、加工型、早熟型马铃薯产业;对三大优势产区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对各地马铃薯播种面积、适宜种植品种、脱毒种薯生产及检测能力、产业化精深加工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控。
三是支持关键环节。为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最大效益,按照“梳理项目、精选环节、集中财力、保障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关键支持环节,集中解决旱作农业项目和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中的“瓶颈”问题,实现重点突破。2008年,旱作农业项目重点支持了地膜补贴、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等关键环节,集中解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购买地膜负担重、机械化耕作水平及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重点支持了原种生产网棚和种薯贮藏库建设、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等关键环节,集中解决全省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及推广普及率低、马铃薯后续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项机制提高项目运行效率
2008年,财政部共补助甘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25亿元,省财政以此为契机,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整合安排现代农业项目配套资金0.95亿元。此外,项目区财政部门整合筹集配套资金0.75亿元;项目引导社会投入的效果也十分显著,仅旱作农业地膜采购和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及贮藏库建设两个环节,引导农户及项目单位的投入就达1.95亿元以上。为保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项目运行效率,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甘肃省根据各地农时特点早动员、早部署,通过建立以下“三项机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一是资金运行机制。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省财政进一步创新资金补助方式,按照“安全规范、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运行机制,将直接补助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补助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直接补助的规模。为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省财政厅会同省农牧厅以“政府采购、实物补贴”的形式,对项目实施方案中的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在省级层面上集中组织实施,既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又节约了资金。2008年,省级依据旱作农业推广任务面积等因素,集中采购了6050吨地膜、2000台起垄覆膜一体机和2万台起垄机,对旱作农业项目县区进行了实物补贴;依据马铃薯产业发展布局采购确定了10家脱毒原种生产项目实施单位,落实了5000亩原种生产防虫网棚及10座1000吨原种贮藏库建设任务,补助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直接拨付给承担项目实施的相关单位。
二是部门协作机制。为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省财政厅与农牧、扶贫等部门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切实加强相互联络和沟通,共同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别是省财政厅和省农牧厅作为项目实施的主导部门,及时建立了实施现代农业项目的“三共、五同”协作机制,即:项目共管、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同宣传、同规划、同实施、同督导、同汇报,注重形成部门合力,确保项目实施进度。
三是考核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各地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积极性,甘肃省建立了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在编制方案时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项目实施效果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2008年全省计划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250万亩,实际完成289.52万亩,省级通过对40个项目县区进行集中考核,根据实际完成情况拨付以奖代补资金670万元,并通过政府采购将补助资金统一折合成地膜发放各地,用于下年度项目的实施。马铃薯增产增收项目实施后,由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牵头,依据马铃薯种植面积、良种普及率、检测及加工能力建设等因素,对省内马铃薯主产区进行系统考核后,确定了安定、渭源、民乐、会宁等10个项目实施效果显著的县区进行奖励,拨付以奖代补资金560万元。同时,对马铃薯原种生产网棚建设补助资金,实行先预拨、待考核验收后再结算的拨付资金办法,有效推动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了项目实施效果。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得到了提升。2008年,全省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的实际推广面积达到289.52万亩,比2007年增长了4.92倍。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扶持下,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马铃薯脱毒种薯,特别是脱毒原种的繁育和贮藏能力显著增强,当年全省脱毒种薯的使用率达到20%,为今后马铃薯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加工增值链条的延伸提供了条件。二是粮食产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88.9万吨,同比增长16.95%,增幅为近十年来最高。在当年遭受严重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其他农作物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总计增产粮食41.6万吨。同时,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量达到8700多万粒,并具备4.53万吨的脱毒原种生产能力,使用脱毒种薯可使马铃薯亩增产30%、单产增加600斤,明显带动了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全省当年新增鲜薯60万吨,鲜薯加工量达到200万吨。三是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种植玉米亩均净增收益380元左右,仅此一项可使全省全年增收10.32亿元,推广区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人均增收450元左右。此外,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每亩可生产秸秆2吨,相应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60元。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