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作者:本刊记者 ★刘慧娴★
[大]
[中]
[小]
摘要:
61年前,西柏坡仅仅是太行山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山村,一年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西柏坡的名字自此熠熠生辉。
西柏坡曾经是全国著名的贫困村,所在的平山县亦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到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尚不足1000万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近些年来把旅游和三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西柏坡如今已成为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平山县也成为石家庄市财政收入首破10亿元的县市。
60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60年来,这里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路成长;今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片红色热土,去探寻她的成长足迹、领略她的动人新颜。
八方支援促发展
从石家庄一路向西到西柏坡,石闫公路和今年8月底刚刚竣工的西柏坡一级公路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盘旋。进入西柏坡镇,公路两旁黄墙红瓦的花园式楼房鳞次栉比,各种车辆来回穿梭。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破旧、脏乱的贫困村。1986年,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仅180多元;1998年,平山县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年财政收入仅1亿元。
然而,西柏坡原本并不贫...
61年前,西柏坡仅仅是太行山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山村,一年后,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西柏坡的名字自此熠熠生辉。
西柏坡曾经是全国著名的贫困村,所在的平山县亦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到1986年,全县财政收入尚不足1000万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近些年来把旅游和三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西柏坡如今已成为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平山县也成为石家庄市财政收入首破10亿元的县市。
60年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60年来,这里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路成长;今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这片红色热土,去探寻她的成长足迹、领略她的动人新颜。
八方支援促发展
从石家庄一路向西到西柏坡,石闫公路和今年8月底刚刚竣工的西柏坡一级公路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盘旋。进入西柏坡镇,公路两旁黄墙红瓦的花园式楼房鳞次栉比,各种车辆来回穿梭。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破旧、脏乱的贫困村。1986年,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仅180多元;1998年,平山县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年财政收入仅1亿元。
然而,西柏坡原本并不贫困。当年,党中央之所以选择移驻西柏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水土肥美、地宽粮丰。著名作家阎涛在《走进西柏坡》一书中描述,当年的西柏坡村有上千户人家,“一街两行青堂瓦舍,大铺家,小买卖,盐店,布行,杂货铺,竟然成了大村镇的模样。”周围几十里地的人们,都把这个大村庄称为“小北京”。西柏坡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聂荣臻元帅还将它比作“晋察冀的乌克兰”。“那时候,下雨丰收,不下雨也丰收。”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能清楚回忆,滹沱河水潺潺地流进平山县谷地,绵延一百多里,河两岸的麦子一片金黄。每年麦收时节,西柏坡周边上千亩的芦苇荡,芦花摇曳。
1958年,为保护京津、铁路、油田和滹沱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决定在西柏坡修建岗南水库,村民们不得不从富饶的米粮川搬迁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亩减少到0.3亩。西柏坡村的史素格老人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搬到高岗坡地上,把粮田、房子全都贡献出来。高岗坡地上没有水,一到特别旱的时候,实在吃不饱肚子,全靠政府给我们拨的一部分救济粮。”西柏坡人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依靠岗南水库,发展起了水产养殖业,村民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1998年,岗南水库被确定为石家庄市饮用水源地。为保护水质,西柏坡人民又不得不放弃赖以生存的水产养殖、滩地耕作,工矿企业关闭,山场禁伐禁牧,畜牧养殖受到限制,百姓生活再次面临困境。
西柏坡依靠什么发展?这一严肃的课题不仅成为西柏坡人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包括西柏坡在内的革命老区为新中国成立及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个渠道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西柏坡以及整个平山县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扶贫开发、移民、农业等相关部门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促进西柏坡及平山的环境建设、旅游和养殖业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农业部为西柏坡村拨款用于太阳能、沼气池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在移民部门扶持下,西柏坡镇新建了养殖小区。今年,作为石家庄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要献礼工程,投资7.846亿元的西柏坡一级公路比原定工期提前10个月竣工,双向四车道的公路宽度是原来的两倍,从省会石家庄到西柏坡所需时间比原来缩短半个小时。而2005年河北省实行的“扩权强县”改革更为平山县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北提出,在省内11个地级市各选出两个县作为改革试点,“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平山县成为石家庄市两个“扩权县”试点之一。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介绍,这项改革旨在对22个县(市)扩大管理权限,赋予其与设区市部分相同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其中,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的调整最大,比如扩大县级部分税权,原则上设区市不再分享扩权县(市)财政收入,除中央、省分成收入外,全部留给扩权县。这对平山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造血才是长久之道
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各部门的资金和政策帮扶为西柏坡及平山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但自身的发展思路和具体行动才是摆脱贫困乃至实现小康的关键因素。平山县县委书记王俊英说:“输血只能解一时之需,造血才是长久之道。这是我们从平山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中悟出的道理,也是指导我们近些年发展的主要思路。”
近些年,平山抓住发展机遇,围绕“经济强县,绿色平山”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城镇带动、特色拉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了抓大项目、上好项目,平山县不遗余力。据介绍,前几年,山东一家企业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一个3000万平方米的脱硫石膏板项目,属绿色环保项目。获知消息后,平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带队赶赴山东,详细介绍平山的投资环境,帮助企业算经济账,终于把这一项目吸引到平山。
西柏坡镇镇长李新海介绍,西柏坡镇也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项目先后落户。比如投资3.5亿元的北京碧溪集团旅游项目,总占地5000多亩,涉及柏里、夹峪等5个村;投资1.5亿元的河北卓达集团旅游综合项目,占地210亩,西柏坡党校、12栋学员公寓楼、西柏坡俱乐部等已投入使用;投资800万元建成了西柏坡革命历史博物馆等。
支持骨干企业节能增效也是平山县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西柏坡正元化肥厂过去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企业年年亏损,污染严重。政府为企业引进了战略合作伙伴,投入7500万元资金进行了26项技术改造,使企业节能减排两项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实现销售收入366亿元、实现利税5200多万元。
2008年以来,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平山工业的影响,平山县积极构筑多极支撑的工业新格局,明确了“三足鼎立支撑”、“三大园区承载”、“四大群体拉动”的工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力争3年后跻身河北县域经济30强。除继续做强西柏坡电厂、河北敬业集团两大企业外,倾力培育正元化肥厂,实现工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构架。同时,做优县城科技、回舍工业、敬业钢城三大园区,以“一区三园”模式建设西柏坡省级工业开发区,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此外,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重点支持服装加工、建材水泥、轻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给周边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距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不远有一幢三层楼房,这是村里最大的一家家庭旅馆,主人叫闫文翠。家里负责旅馆生意的是闫文翠和她的小儿子闫二鹏。二鹏大学毕业后看到自己家的旅游生意越办越红火,于是回家创办了西柏坡第一个旅游网站,开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闫文翠的母亲韩大妈已经70多岁了,身体依然硬朗,她不管旅馆的事,她有她的生意,在旅游点和自家小院里向游客卖旅游纪念品,她是村子里做生意的第一人。韩大妈满脸笑意地说:“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现在俺们一家8口人,开家庭旅馆加上在纪念馆里承包摊位,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当年被董必武夫妇收养的闫清海如今已年过60,也是村里第一个开家庭旅馆、第一个买旅游船的人。闫清海头脑灵活,当过生产队长,搞过养殖,当过火车搬运工,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平山县农贸市场摆起了布摊。1983年,他用5000元买来了一个玻璃钢船体,自己动手刷漆,装上柴油发动机,组合成了当地第一艘观光游览船。1995年,他拿出积蓄开了村里第一家家庭旅馆。1996年,又花16000元从白洋淀买回了一艘铁皮船。2000年,花12万余元从天津大港购置了自己的第三条船——一艘能搭载30人、混合动力的进口环保船。如今,闫清海的老伴负责经营旅馆,每年能收入2—3万元;他负责开游船,生意最好时每天能挣1000多元。今年春天,闫清海花15万元盖起了200多平米的新房。他说,现在生活好了,土坯房换成了三层小楼,家家都用液化气,90%的家庭都有摩托车,村里也干净漂亮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李新海介绍,目前,全镇80%的家庭从事的都是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近几年,西柏坡镇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各家各户的厕所、厨房和猪圈进行改造,修建了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村内街道及通户路全部硬化,并投资340万元修建了总长7.8公里的镇区环形路;新建了污水处理池,所有饭店、旅馆排出的污水都要先经过处理再排放;投资400万元修建了占地400余亩的西柏坡文化广场,并对镇里的主街道进行了绿化。此外,为了加强对家庭旅馆的管理,镇政府统一规划旅馆的位置、样式,统一饭菜、住宿标准,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为了把游客留下,创造更好的旅游效益,近几年,西柏坡拓宽经营思路,广辟增收渠道,不仅为游客提供食宿、购物服务,还开辟了自己的旅游景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建成了投资1000万元的西柏坡博物馆、投资1500万元的平山县革命历史陈列馆,为西柏坡景区增添了新的旅游亮点;建设了占地300亩,拥有110多个品种、3万多株牡丹的西柏坡牡丹园,并不断升级改造,提升旅游品位,北方植物园初具规模;建设了投资1000多万元的平山县政府西柏坡宾馆、投资800万元的西柏坡度假村、投资500万元的中国石化梁家沟宾馆、投资200万元的红色之旅接待中心等,提高了西柏坡的旅游接待能力。
现在,游客在西柏坡可以请老党员、老干部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可以推起独轮车、挑起扁担、抬起担架,重温老区人民支援前线的历史场景,可以爬柏坡岭、乘船游柏坡湖,还可以品尝山区乡土特色的农家饭菜。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了众多游客。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西柏坡已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比往年同期增加约30%,预计今年全年将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左右。
特色养殖、种植业是平山农民增收的又一条有效路径。特色养殖业是西柏坡传统产业和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富民强镇产业之一。2006年,在镇政府引导下,建设了通家口、梁家沟和夹峪三个养殖小区,利用小区+农户的形式,引导、扶持农民发展以饲养兰狐、貉子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镇养殖户最多时达500余户,兰狐、貉子存栏达10万余只,养殖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平山县制定了打造“中国核桃之乡”,并力争到2011年核桃种植规模达到40万亩的目标。为此,县政府制定了引导、扶持政策,农民栽核桃树,每株补助1.5元,由县里免费发放树苗;成活后,县里免费负责嫁接;规模在300亩以上,每亩给予20—50元的后期管护费;县财政投入1400万元为核桃基地配套水利设施等。目前,全县已经发展核桃林23万亩。
在注重当前发展效益的同时,平山县将目光投向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00年起,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配套资金,连续9年实施封山育林、禁伐禁牧、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多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现在,平山森林覆盖率已从25%提高到了48.8%,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了保护水源,平山县出资规划了西柏坡石材、光禄山建材等4个工业园区,将企业全部集中于园区进行生产。如今,岗南水库已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西柏坡镇也先后完成了西柏坡绿化工程、解放军青年万亩林工程、商务林绿化工程等,共栽植各类苗木300多万株,改善了自然环境。
多年的努力换来了喜人的发展成就。2008年,平山完成生产总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14.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5元,比上年增长3.6%。
谱写和谐发展新乐章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平山县开始将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让全县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成果,发展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平山县县长李彦明说。
据介绍,几年来,平山县在省、市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深山区教师岗位补贴制度;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村庄逐步实施扶贫搬迁;建立了医疗、工伤、养老、失业和生育保险,落实了老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烈军属优抚待遇;政府出资为新农合参合农民参保了大额医疗保险;建立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制度覆盖率和保障标准达到全市最高水平;为全县8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为财政供养人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发放了取暖补贴。县财政逐年增加支农资金,以街道硬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和改水、改气、改厕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县717个行政村实现了水泥路、固定电话村村通。西柏坡镇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完成了全镇的通村路、街道硬化工程,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西腿泥”的状况;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一座,保证了西柏坡地区的电力供应;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2008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梁家沟新农村项目。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西柏坡宣传文化站,设有多功能教室、展览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配有多功能电教系统、微机、电视机及象棋、篮球、乒乓球等器材。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站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作用,探索引导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开展读书用书、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活动,使全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明显提高;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娱乐方式,推动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闫清海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我们觉得越来越有奔头,村里既没有封建迷信,也没有赌博酗酒的,大家都一门心思靠双手勤劳致富。”
“西柏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一面依山,三面环水,像一缕绚丽的晚霞挂在天边,像一颗晶莹的珍珠溅落在水中。远处,水波连天,润泽一方;村中,农舍绰约,白墙灰砖,炊烟袅袅,空气氤氲。”这是曾经担任了十年西柏坡纪念馆馆长的张志平笔下的西柏坡。
如今,柏坡岭依旧满目葱翠、松涛阵阵,岗南水库依旧碧波荡漾、湖光潋滟,西柏坡已不再是太行山麓的一个小小山村,放眼望去,宽阔平坦的柏油公路,鱼贯而入的各种车辆,鳞次栉比的宾馆、商场,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整齐美观的两层民居,宽敞洁净的文化广场……一个既有清新自然之气,又具现代活力的新型小城镇已初具雏形。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西柏坡在两个“务必”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发展成就,未来,这片红色热土必将与新中国一道谱写更加灿烂夺目的发展新篇。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