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财政局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把权力放进“玻璃柜”,实现了透明管理;把基础业务变成“精细型”,实现了规范管理;将服务质量驶入“快车道”,实现了高效管理,让财政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

核心权力从“密封箱”挪进“玻璃柜”。首先是减少自由裁量权。杭州市本级部门预算已形成一整套具有杭州特点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基本实现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预算编制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轻重缓急”进行。在编制方式上,采取了“一体两翼”式的新模式,即将部门预算和专项资金预算分为两个序列分别进行编制。随着专项资金预算规模的不断扩大,打破了部门既得利益基数,优化了政府资源配置。其次是扩大财政预算公开度和透明度。在前几年预算公开的基础上,2009年,市本级共计106个部门的预算以及所有基层单位的预算全部提交人代会小组审阅,内容包括各部门基本信息、收支总体情况、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具体明细。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能够在代表驻地和大会主会场通过电脑触摸屏及时查阅所有部门预算及预算编制的相关内容,使监督更加便捷直观。2009年,在提交人代会审议前,还将《财政报告》(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杭州网上公示,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并对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和解答反馈,及时在网上公布反馈情况。再次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各处室(单位)根据职责及“三定”方案,对本单位所行使的一切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的职权项目,按照行政许可权、非行政许可审批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征收权、监督检查权、内部管理权及其他行政权力等七个类别进行登记,并逐项列明职权行使依据、主管领导和内部负责机构、人员职责分工、行使权力的职责、办理条件和时限、服务承诺、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等。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按照行政权力的类别编制职权目录,职权目录载明职权名称、来源依据和公开要求等信息。按照行政职权目录,遵循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简明清晰、方便办事的原则,制定各项行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流程图。流程图载明行使行政权力的条件、承办单位、运行程序及相关接口、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力、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同时在重要部位和环节相应注明公开的范围、形式和时限。
基础业务从“粗放型”变成“精细型”。通过“财政资金集中,预算三权分立,引入科学机制”三措并举,将财政基础业务从“粗放型”逐步转为“精细型”管理。首先是财政资金集中管理。2006年前,杭州市财政资金的管理权分散在多个业务支出部门,造成拨款环节多、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潜在风险。从2007年起改变多头、分口管理财政资金的现状,实现由一个处室即国库处来统一收支管理的新模式。其次是实现资金管理三权分离制衡。财政支出管理逐步形成了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分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构建了一个安全的内控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机制。以预算处为龙头,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政策,核定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审核汇总编制部门预算草案,各财政支出处室负责对预算进行初审和初步汇总等工作。逐步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和细编早编预算等方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国库处综合协调预算执行工作,负责各项财政资金的收付管理,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统发并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办和采购中心负责政府采购事项的管理。加强对局属所有财政业务处室的内部监督检查。从2006年起,每年对局属派出机构的主要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规范政策执行和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全面强化内部管理。再次是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2007年,在全省率先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财政领域的资金管理部门,使资金管理实现常态化、惯性化,并贯穿财政性资金拨款审批、财政收入退库(付)、国库更正、会计核算、资金存款管理、会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从管理体系循环角度上讲,将ISO9000理念融入到财政国库规范化管理体系,使财政国库管理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内部管理体系,符合公共财政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能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及标准,提高管理运行效率。
服务质量从“行车道”驶入“快车道”。自我革命,并不是把权力作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复杂的“重新组装”,把权力设置改为服务机制,从而削减和弱化财税权力,将服务质量从“行车道”驶入“快车道”。通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支付过程电子化、不分资金来源和支付类型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从指标到用款计划再到支付,全部在支付系统透明显示,支出可以追踪到最终收款人或单位,资金支付使用过程透明,从而强化了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摆脱了手工记账,真正实现会计电算化。统一使用现代化远程结报系统,所有直接结报单位的财务信息全部存入财政服务器,使会计资料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