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财政作为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任务,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保障能力。
第一,落实好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据初步测算,今年吉林省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全年须抵退税款30亿元左右,落实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等结构性减税,以及取消和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105项将减收30多亿元。全年将收60多亿元对于经济欠发达、财政实力较弱的吉林来说的确不是个小数目,但必须从全局出发,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认真落实好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扶持。三农”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增支措施,通过采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等措施,积极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加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服务业等专项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二,继续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吉林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形势下,更要毫不动摇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今年吉林省提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实现两个7500亿元,任务很艰巨,财政部门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一是要集中财力,支持省政府确定的铁路、公路、水利、电力、民生、生态环保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等八大重点工程建设,保证项目所需前期工作经费,并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补助力度。二是在努力争取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使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同时,继续改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采取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广泛吸引信贷资金、域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三是要管好用好中央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做好跟踪问效,确保债券资金安全运行、有效使用、及时还款付息。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是省政府连续第三年承诺办好“八件民生实事”,落实这些实事都需要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去年,全省财政新增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达到219亿元,占73.9%;超收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36亿元,占81%。今年仍要保证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一是大幅度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增产技术和农机具购置等惠农补贴,其中玉米、水稻良种补贴要实现全覆盖;支持“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对购买产品的农民给予补贴,带动和引导农村消费需求。二是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促进就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企业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城市棚户区、危旧房、农村泥草房、城市廉租住房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继续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四是增加投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2009年是财政比较困难的一年,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狠抓增收节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更具有特殊意义。一是抓好增收。严格按税法办事,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恢复征税,对越权减免缓税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搞好税源调查和监控,强化征管措施,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做到依法依规,应收尽收。二是狠抓节支。今年全省行政事业编制和行政公用经费继续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和信息网络重复建设拨款,大力压缩公车、接待、会议等一般性支出。省级机关出国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实行“零增长”。推进机关节能降耗,降低行政成本。确保扩大内需、教育、农业、社保、就业、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和对口援建地震灾区等重点支出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深化各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增强预算的严肃性,经人大批准的预算一定要严格执行,预算执行中必须增加的支出要在年度部门预算内调剂解决。省级财政除应对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外,上半年不再追加预算。强化财政支出管理,重点是加强对扩大内需投入资金以及其他各种专项资金的监管,避免损失浪费和产生腐败行为。
责任编辑 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