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南省大关县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云南省大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大部分乡镇坐落在关河两岸,县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繁。2008年,省政府将大关县列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抓住机遇谋发展,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了“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整体推进”的新格局,促进了全县“三农”工作的步伐,谱写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关河两岸。
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调研、充分尊重民意、统筹作出项目规划,牢牢抓住试点工作“议、筹、审、管、督”五个关键环节,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议”,即组织好村民在财政奖补范围内,“议”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做到程序明、规则清,确保所议之事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意愿。2008年全县农民共“议”试点项目148个。“筹”,即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以奖补资金为引导、农民筹资筹劳为基础、...
——云南省大关县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云南省大关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大部分乡镇坐落在关河两岸,县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繁。2008年,省政府将大关县列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抓住机遇谋发展,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了“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整体推进”的新格局,促进了全县“三农”工作的步伐,谱写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犹如一股春风吹绿了关河两岸。
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调研、充分尊重民意、统筹作出项目规划,牢牢抓住试点工作“议、筹、审、管、督”五个关键环节,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议”,即组织好村民在财政奖补范围内,“议”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做到程序明、规则清,确保所议之事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意愿。2008年全县农民共“议”试点项目148个。“筹”,即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以奖补资金为引导、农民筹资筹劳为基础、广泛争取各级各方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通过国家补一点、农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推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2008年,中央、省、市、县财政划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654.9万元,农民筹资52.83万元,其他(捐赠、村集体投入等)307.2万元,村民投劳86850个。“审”,即严格审批程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经村、乡(镇)、农业局、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项目效益、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筹资酬劳额度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后报政府审批,确保所立项目符合奖补规定、符合群众意愿,村民能够直接受益。“管”,即健全监管制度,管好村级“一事一议”资金。村民“一事一议”筹资、其他投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全额交存乡(镇)“一事一议”财政专户,做到专户管理、单独核算、预算到项目、使用到项目,确保资金安全。“督”,即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县直各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设质量、进度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适时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
与此同时,结合县情,在具体项目安排上,大关县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一是实行“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监督、由民支撑、由民评定”的“一事一议”制度。村里的决策事项由村民自己选择,最终由村民说了算,接受村民监督,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各村从健全组织入手,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当年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范围和筹资筹劳方案。方案经村民代表大会或户派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村“两委”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再逐级上报审批、备案。为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奠定了基础,抑制了向农民乱收费和各种集资、摊派现象的发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新农村示范点、整村推进项目村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已启动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2个,其中:村内道路建设85个,人畜饮水项目12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6个,文体、环卫设施项目2个,已全面竣工28个,项目总体进度完成56%。建设的112个项目覆盖全县9个乡镇121个自然村。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