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湖北省襄樊市郊区财政部门,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指导思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扶持发展副食品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5年和1983年相比,出现了蔬菜上市量、蔬菜品种、副食品上市量,家畜家禽饲养量、农副业总收入、农民收入、农民存款和农副产品加工量增加,以及市场蔬菜价格稳定等“八增一稳”的好势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支持蔬菜生产。他们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支持菜园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必要的菜地面积,提高蔬菜产量,襄樊市郊区财政部门先后用菜地开发基金扶持开辟符合标准的新基地2,000亩,使全区常年菜园面积达12,000亩,同时,帮助乡村通过“以工补农”方式自筹资金167万元,并从菜地开发基金中拿出76万元,支持乡村打机井,新增钢架大棚、竹棚和户建中棚,维修喷灌设施以及渠道配套等,改善菜地生产条件。到目前为止,保温菜地面积已达355亩,占常年菜地面积的3%。常年菜地基本上达到了自流灌溉,旱涝保收。这些设施的建设,对开发超时令鲜菜上市和调旺补淡,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二是对蔬菜经营亏损采取定额补贴办法,为了充分发挥国营蔬菜公司在平抑菜价,促进销售上的主导作用,财政部门支持市蔬菜公司实行蔬菜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把过去对蔬菜经营亏损敞口补贴的办法改为定额补贴办法,促进了蔬菜经营管理的改善,全市出现了国营、合作社、乡村积极办菜场和菜农踊跃自销的好局面。两年来,市区每担蔬菜平均销售价格稳定在6元至5.5元之间,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了保护。
二、大力扶持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为了促进城市副食品供应由单一的蔬菜型逐步向多样型发展,在支持抓好以菜为主的同时,财政部门对鸡、鸭、鱼、肉、蛋、奶等养殖业生产亦给予了大力扶持。他们一方面支持巩固老基地,另一方面支持开发新基地。襄樊市郊区养猪,养鸡场是1978年建立的,前些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50余万元。对此,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帮助这两个场端正经营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同时,还借给周转金45万元,用于扩大猪栏、鸡舍,购置设备,引进良种,开展饲料加工。1985年,这两个场共盈利6.5万元,一举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当年归还财政支农周转金4.3万元。这两个场向专业户提供良种鸡25万只,良种猪1,000余头,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在开发新基地上,财政部门先后拿出84.8万元资金帮助办起了奶牛场、养鸭场、鱼种场等三个新基地,使全区副食品生产形成了以菜为主体,肉、蛋、奶、鱼等多种基地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格局。
三、重视支持推广、运用新技术。襄樊市郊区财政部门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支持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由有关部门牵头、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在全区建立了两个技术服务中心。即以蔬菜科研所为核心、农技站为纽带,村组为网络的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以区畜牧检疫站为核心,各乡兽医站为纽带,村组为网络的畜禽技术服务中心。目前,这两个中心都下设了若干技术服务站和技术服务网点,农民种菜和饲养畜禽已不再为缺乏技术和畜禽生病而苦恼,只要交一点技术咨询和服务费,技术人员就可随时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支持优良品种的开发、引进、繁育。在蔬菜生产方面,财政部门扶持种籽公司10万元资金,引进番茄、黄瓜、辣椒等56个抗病、高产、早熟、质优的杂交一代品种8万多斤,淘汰了一部分抗病力弱、品质差、产量低的落后品种。在养殖业发展方面,重点帮助建立了几个骨干场开展繁育实验,推广良种杂交、人工授精和病虫检疫等技术措施。引进罗非鱼、良种鸡鸭和瘦肉型良种猪。三是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在蔬菜栽培上,财政部门组织资金帮助推广蔬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去年郊区地膜覆盖面积达3,647亩,占常年菜地总面积的30.4%。覆盖的品种有番茄、黄瓜、辣椒等。各个品种都做到提前十天到半月上市,每亩平均收入达1,100元,比露地栽培高40%。
四、狠抓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效益。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财政部门狠抓了资金的使用管理。第一,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两年来,城郊发展副食品生产的总投资为978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占31.7%,乡村自筹资金占68.3%。如对开挖精养鱼池,财政部门采取了先挖后支持的办法,即乡村用自己的钱挖好鱼池,经财政部门和水产部门验收合格,再将财政支持的资金下拨、用于鱼池配套。第二,坚持“以工补农”的方针。财政部门从积极培养财源的角度出发,组织资金大力支持发展乡村企业。使乡村企业为副食品生产提供资金来源。仅去年乡村企业利润返还农业达456万元,其中,用于副食品生产建设的资金183万元,占当年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自筹资金的60%以上。第三,坚持改革,管好用好资金。首先,改革了资金的发放、管理体制。以前城郊支农周转资金管得较死,基本上是采取一级发放一级管理的形式,形成“花钱有人要,效果无人问,用的国家钱,浪费心不疼”的局面,地市合并后,在资金的分配上进行了改革。改市财政一级发放、一级管理为市区乡三级发放、三级管理的办法,在资金的管理上实行了“三查”,即投放前进行可行性调查,使用中审查,使用后检查。其次,改进了投放方式。原来在资金的投放上,大小项目都扶持一点,撒“胡椒面”,结果资金沉淀多,经济效益差。近两年,财政部门把资金集中起来,重点投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蔬菜生产;二是肉禽蛋奶的生产。在这两个方面中,又侧重于对良种引进繁育和改善生产设施的扶持,真正起到了扶持一点,受益一片的作用。再次,改进了周转金回收办法。在周转金的投放回收上,改过去春放秋收为常收常放。年初下达回收任务,执行中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狠抓使用资金监督检查,受援单位有收益就开始回收周转金,能收多少先收多少,避免年底过份集中与其他资金争回收的现象。1985年回收周转金53.5万元,占市局下达回收任务的107%,比1984年增长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