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以来,我们会同省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文件和财政部、教育部1982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危房修缮会议精神,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办法,使全省中小学危房修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从1982年9月至1984年底,我省集资达4.87亿多元,全省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500多万平方米,维修危房面积259万平方米,使我省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面积的比例下降到1.98%,添置了课桌凳474万套,60%的区、乡建立了初中实验中心,不少学校还进行了绿化、美化和净化,增设了运动场、游泳池和图书室等等。在三年的时间内,我省基本上解决了三十多年来没能解决的中小学危房问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配合教育部门抓好集资办学的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提高认识,解除思想顾虑,把集资改善办学条件当做财政部门的份内工作。为了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国家拿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但是,财政部门有些同志对集资仍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一是怕加重农民负担,犯“乱摊派”的错误;二是怕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三是认为集资办学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财政部门是否管宽了。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三五年内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我们针对上述存在的认识问题,在省政府1982年于随县召开的集资办学现场交流会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摊派与集资的界限;弄清了财政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了集资办学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把按政策规定进行的正常集资看作是乱摊派,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错误的;懂得了现在教育有困难,财政部门有责任,支持和配合教育部门搞好集资办学的工作。
随县会议以后,我省大部分地、市的财政局长都带着县局局长,深入社队,调查群众集资的可行性,通过调查,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发展生产,尽快致富,渴望自己的子女学文化、学科学,对集资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咸宁县有个大队书记身患癌症,不仅带头捐物,还往返数十里为学校购买建筑材料;咸丰县一位78岁的五保老人,拄着拐杖找到学校,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50元钱送给学校。他们说:在子孙身上花钱,值得。广大群众热心办教育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全省财政干部,更加坚定了全省财政干部集资办学的信心。
二、狠抓落实工作,做到确有成效。统一了思想认识以后,我省地、市、县分管行财工作的局长和科(股)干部以及80%以上的乡财政所长共1,000多人投入了深入宣传,组织群众,征收集资款和检查验收校舍质量的工作。省财政厅除固定一位处长和专人负责配合教育部门工作外,还组织力量深入到10个地、市、40多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并先后三次召开了地、市行财科长会议,同省教育厅共同召开了三次全省性大会和四次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解决集资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集资办学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我们还会同教育部门狠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抓全省地、市、县危房维修规划和集资方案的落实。为了保证维修任务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我们提出:各地、市、县在拟定维修危房规划时,必须做到四定,即定面积、定投资、定质量、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在步骤上采取“先修后建,先修一级危房,后修二级危房”的办法。在维修危房的同时要注意帮助社队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克服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对于移地重建校舍,必须拆除原有危房,消除隐患。由于要求明确,各地很快就拟定了维修规划和集资方案,使整个工作做到了有条不紊。2、推广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工作平衡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三年来,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先后推广了咸宁、荆州等地区财政部门的领导亲自抓集资的经验;潜江县由后进变先进的经验;房县、五峰、合丰、大悟等大山区、老苏区、贫困县搞危房维修的经验以及圻春、枣阳等县分级办学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工作的顺利发展。
在集资办学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的同志,不辞辛苦,调查研究,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和单位。例如咸宁地区原财政局副局长柳克勤同志亲自到咸宁市办点,并深入到全区7个县逐一进行调查,动员全区各县财政局“有钱帮钱,无钱帮言”,在她的带动下,全区7个县都有一位财政局长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仅7个月的时间,全区就集资663万元,维修改建危房近20万平方米,成为全省维修校舍工作进度最快的地区。对这样好的典型,我们注意推广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促进维修危房工作的开展,我们还注意不断改进修缮危房补助款的分配方法,由按人数平均分配改为按危房面积定额补助,后又改为对实现无危房的县给予奖励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和群众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加速了危房维修,截止1985年8月,我省已基本实现了校校无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