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安阳市财政、税务部门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财政税收方面的改革,对促进企业增强活力,取得了显著效果。1983年以来,该市年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2.2%。1985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34%。除县办小化肥企业仍亏损外,市属国营企业基本实现了无经营性亏损。
一、搞好财政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5年河南省对安阳市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上交递增(或增长分成),补助递减,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使该市自有财力有了较大增长。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安阳市根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对市属大中型企业实行了以“目标管理,超额奖励”为主要特征的自费财政改革。其具体内容是:对当年入库利润比年初计划增长10%以内的企业,不奖不罚;超过10%以上的企业,在年终决算批准后,由市财政部门从列入下年预算支出中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对这些企业的奖励(明确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能用于职工福利和奖金);对完不成入库利润计划的企业,差额部分由企业用自有资金补足。通过自费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生产。如安阳市平原制药厂1984年和1985年共增加留利107万元,他们用增加的留利和一部分贷款,把原来的红霉素生产线改造成麦迪霉素生产线。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当年归还了全部贷款。目前,这个厂生产麦迪霉素的产量已居全国首位,1985年可实现利润800万元,上交税利56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倍和1.3倍。
二、严格发放贷款,注意发展“拳头”产品。几年来,市财税部门和银行等部门密切配合,用好、用活资金,将资金投放控制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拳头”产品上。为了发展安阳市医药、自行车、纺织、机械加工等重点行业和电池、灯泡、自行车、中成药等“拳头”产品,在中央、省财政的支持下,市财政和银行等部门,累计投放贷款1.5亿元。使该市一些骨干行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开拓了产品市场,增辟了财源。安阳自行车公司,原是个“三五”企业,即:建厂投资500万元;生产自行车50万辆;造成亏损500万元。为了帮助这个公司改变面貌,近年来省、市财税部门,先后贷给这个公司2,700万元“挖革改”资金,并允许其以税利还贷。该公司很快建成了红外线烤漆,自动电镀槽等12条自动生产线,形成了年产10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他们采用塑料喷涂新工艺,生产的自行车质量好,产品供不应求,使该公司很快还清了全部贷款,1985年可实现税利3,000万元。自行车公司经过技术改造,不仅扩大了自身的生产领域,而且使安阳市原来与这个公司生产有关的13家不景气企业也出现了生机。
三、运用财政杠杆,促进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安阳市财政局把帮助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作为财政改革的一个重点。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照顾,对扭亏为盈的企业,实行了“盈利留用、减亏分成”的办法,扩大企业的财力;另一方面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如企业当年提前完成扭亏指标的,市财政部门则按计划拨付亏损补贴款,并根据财力的可能,帮助亏损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近几年,安阳市财政局共拿出4,200万元资金对9个亏损企业,7个窒息企业进行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改造,共发展了250余种新产品,70%的老产品在质量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安阳市无缝钢管厂原是以生产方向机、变速箱为主的老企业,该厂设备陈旧,产品质次价高,常年亏损。为帮助该厂扭转亏损,财政部门返还折1日基金15万元,发放低息贷款10万元,帮助该厂进行设备更新,上新项目,将生产方向机、变速箱改为生产无缝钢管,使企业改变了生产销售的被动局面,1985年可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80万元。
四,发挥税收调节手段,注意培植财源。安阳市税务局,在维护国家税法统一性的同时,适当地运用减免税这种调节手段,搞活了企业,培植了财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安阳市第二蓄电池厂,是个年产值在30万元的区办集体小厂。1984年由于一场意外火灾,烧毁了四道工序的厂房、设备及部分产品,损失达12万元。工厂部分停产,厂领导愁得吃不下饭,职工心里也很不安。安阳市税务局经过调查,主动报上级批准,给予该厂免征产品税、所得税一年的照顾。第二蓄电池厂的领导和职工,在财税部门的支持下,团结奋斗,迅速恢复生产,当年实现利润21万元。1985年1—9月,上交税金29万元,出口蓄电池创外汇236万美元。